下一篇4 2014年11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看好中国经济的三个理由

□ 经济学家 赵 晓

 

    中国的经济问题中有很多特殊性,不应照搬西方的标准来判定。天量的外汇储备、尚可推进的城镇化、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改革红利,这些都有利于化解中国经济成长的各种烦恼。综合来看,中国经济仍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关键的是,我们下一步到底会怎么做。

    近日,看空中国经济的风声又起。先是有穆迪在其季度宏观展望报告中预言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减缓。接着,有许多国外金融机构开始附和穆迪公司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失去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真实增长乏力的局面恐将很快到来,甚至有机构认为中国经济迟早将遭遇“黑天鹅”事件。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转型阶段,前期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毕,社会长期积累的“公平负债”使得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不会出现硬着陆的状况。政府高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源于何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首先,天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国拥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现在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未来经济一旦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天量的外汇储备就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总供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进而可以弥补因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国内资金缺口、政府预算不足等问题,或者可以通过“增量注入”的方式支持薄弱环节发展;二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整个国内金融秩序;三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缓和世界经济调整过程中的外部冲击,有利于减少因采取紧急措施而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新型城镇化可以释放巨大内需潜力,这有利于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顺利转型。201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53.7%,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和发展潜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有两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后,消费习惯的改变可以创造更多有效的消费需求。据测算,农民变市民,消费潜力将增长3倍。第二,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形成对住房、公共服务等基础产品的需求,可拉动对房地产、公共交通等的投资。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每增加1%便可拉动投资增长3.7%。

    最后,倒逼之下的全方位改革所打造的制度平台将释放新一轮发展潜力。“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按照经济学术语,就是“制度变迁红利”。1949年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制度转变:第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第二次是1978年开始推进的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如今正在进行第三次改革,即“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如果能够在改革顶层设计中妥善解决改革的思想阻力与利益阻力,并且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平台,“第三次改革”将有望破除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发展瓶颈,产生新一轮的发展潜力。

    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质疑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按照他国的历史发展经验来判断中国。笔者以为,中国的经济问题中有很多特殊性,不应照搬西方的标准来判定。天量的外汇储备、尚可推进的城镇化、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改革红利,这些都有利于化解中国经济成长的各种烦恼。综合来看,中国经济仍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关键的是,我们下一步到底会怎么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