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垛田的香芋头、云南哈尼梯田香喷喷的红米饭、稻作文化“始祖”的万年稻……这些并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而是来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馈赠。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特设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展区。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有11项入选,位居全球之首。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被破坏、被抛弃的危险。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国的11项农业文化遗产全都当场参展,每一项农业文化遗产都独特而有韵味,如同一杯耐人寻味的茶,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的11项农业文化遗产,带您领略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瑰宝。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2号馆,不时传来阵阵清脆优美的歌声,循声看去,侗族女孩男孩们身着节日盛装,用歌声迎接贵客的到来。“得知要来农交会展示家乡,我兴奋了好几天。”从贵州的偏远山区来到山东青岛,侗族小伙梁欢和他的同伴们展示的是从江侗乡古朴而复杂的稻鱼鸭共生系统,独特美丽的侗乡农业文化风采吸引着一批批参观者。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2号馆设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展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项目。目前,共有13个国家31项农业文化遗产被评选为GIAHS,中国有11项入选,位居全球之首。我国GIAHS分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佳县古枣园。
“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赞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领军者。”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说,“此次农交会11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全部到场参展。我们的目的是借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保护,给农村留住一份故园味道。”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众多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现代农业在飞速发展,而一些地区传统的农业文化却在逐渐消失。”童玉娥不无惋惜地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文化,这些传承上千年的传统耕作文化依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而是要积极保护起来,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能够并存。”
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地农民适应自然地理条件而逐步探索出来的,蕴含了数百年来代代农民的智慧,即使到现在也依然值得借鉴,这是它不断焕发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现代农业大踏步前进的同时,这些沧海遗珠般的传统农业文化不能被遗忘。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2011年,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是当地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典型代表。
“一家蒸饭十家香,蒸好的米口感甜而不腻,隔天都不会变硬。”贵州从江县农业局局长刘华钧说,“侗乡人爱吃米,爱吃鱼,收获的季节,在山坡上烧鱼、蒸糯米饭,边吃边唱,好不快活。”
刘华钧描述的侗乡生活令人充满向往,而这个偏踞深山的小县城却远不为人知。“如今好了,高速已经通车,高铁即将通车,到时候从桂林到从江只要1个小时。借助农交会的平台,我们的知名度会更大,农家乐也会蓬勃发展起来。”刘华钧说。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也是当地农民顺应自然条件求得生存的典范,于2010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展位前一张日落下的哈尼梯田照片牢牢抓住人的眼球:山地高原上,层层梯田在余辉中显得愈加唯美,水田倒映着树木、房屋,把人一下子带到了那幅山水梯田的画卷中。“我们哈尼族创造了木刻分水和水沟冲肥,利用发达的沟渠网络合理分配水资源,同时还能为梯田提供充足养分。”来自云南哈尼梯田的小郑说,“哈尼梯田不仅给我们当地百姓带来稻米,还有鱼虾等水产品,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该系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被称为“人间奇迹”。该梯田系统位于红河南岸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养育着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约120万人。夏秋种稻、冬天涵水,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布局体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于2014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局长吴存发介绍,1000多年前,兴化先民为满足生产、生存需要,在稍高的地段挖土增高,形成垛土,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形成垛田,实行垛上种植、水中养殖,有效应对了水患灾害,保障了生计。垛田是一种特殊耕地形态,大的两三亩,小的几分几厘,四面环水,形同座座垛格。在江苏省兴化市,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规模垛田地貌集群。垛田土壤肥沃,主要农产品有龙香芋、香葱、油菜等。尤其是油菜花垛田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阳光好,水分足,种出的稻米也香。独特的水、田相融合,还形成了垛田立体生态系统,垛上植物繁茂,水里鱼虾欢腾,还有蜂蝶飞舞、益鸟群居。”吴存发说,由于垛田地理条件特殊,现代耕作方式无法全面推广,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依然保持着原有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没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春看菜花、夏看荷花、秋看菊花、冬看芦花。垛田的独特风貌吸引着大批游客。”吴存发说,“兴化垛田的旅游业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也有了大发展,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垛田菊花就吸引了游客80万人次。”
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正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富裕的生活。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鱼吃水田的害虫、杂草,排泄的粪便可以肥田,来回游动还能松动泥土,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产出的稻米更优质!”浙江青田农业局农作物管理站的吴敏芳介绍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大大减少了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实现稻鱼双丰收,已有1200多年历史。
在青田,稻鱼共作这种独特的耕作方式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青田人,也孕育了青田民间独特的稻鱼文化。“每逢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我们都会有鱼灯舞表演,人们在祭祀田地神明时,也会摆放几条烧熟的田鱼。”吴敏芳说。
目前青田13万亩水田中,稻田养鱼达8万亩,稻米质量好、产量高、效益好,农民都沿袭着这种古老又科学的种田模式。浙江小舟山村小舟山田鱼合作社的理事长刘永如算了一笔账:“稻鱼田里,不用打除草剂、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而且节省了人工钱,算下来每亩能节约180元成本,水稻还能增产7%左右。”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找到可以持续产生效益的模式。”吴敏芳说,“近年来青田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地被撂荒,如果没人来种田,稻鱼共生系统难以维持下去。”为此,青田打响了有机、生态的农产品品牌,农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刘永如的合作社如今建起了加工厂,把稻米和鱼进行深加工,并注册了商标,效益一下子提高好几倍。“以前活鱼才8元/斤,现在品牌打出去了,能卖到60块钱一斤,有机大米也能卖到14块钱。”刘永如说。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