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棚的蔬菜是谁播种的,工人领了什么品种的化肥和农药,进入大棚以后又做了什么事?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万家丰舒兰蔬果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基地里,只要点点鼠标,查看一下电脑,蔬菜从“出生”、“长大”到流向,每一个环节都能掌握得一清二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
建立追溯体系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满足居民绿色消费需求,浙江省积极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管控,加快建立农产品“准出”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安全检测、分级包装、标志标识、农(兽)药使用档案等制度。为贯彻落实该项决定,杭州市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从领办的合作社入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万家丰舒兰蔬果合作社作为其中之一,自去年起开始建立追溯体系,采用IC刷卡记录全部生产流程。记者了解到,经过1年的建设,万家丰舒兰蔬果合作社已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全方位质量追溯体系。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GPRS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安全追溯,确保蔬菜的每个生产环节都受到精心“监护”,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在万家丰舒兰蔬果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基地里,每个社员都配有一张专属的IC卡。别看这张卡不大,作用可不小,因为电脑上能查到的生产记录全靠它来“记忆”。“我们基地的农药、化肥、菜籽等农资产品在入库前,都会贴上条形码,社员在领用这些农资产品时,只要将IC卡放置到RFID读卡器上,选择相应选项,电脑上就开始实时记录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尚舒兰说。相关有权限的人员不仅能够查询到每个农资产品的“身份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单位等,还可以追溯到具体的“领用信息”。换句话说,就是社员在什么时间领了多少数量的农资产品,什么时候将这些农资产品用于哪个大棚的农事生产等等,都可以在电脑上一目了然。
而当社员领完农资产品后,接下来便要进入温室大棚劳作。在进入大棚前,工人第一步还是要先刷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选择相应的数字键,比如1代表整地、2代表灌溉、4代表播种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方便电脑自动记录农事生产过程。
据尚舒兰介绍,每个农事生产环节所记录的信息都非常详细,比如播种环节将记录地块、品种类别、播种量、操作人、操作日期、天气等内容;检测环节将记录产品批次、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检测人、检测时间等信息。“一旦遇到不合格的检测批次,系统还会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进行上市前管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尚舒兰说道。
规范管理扩销路
助农民获利
尚舒兰同时表示:“一开始我们合作社实行刷卡记录的时候,很多社员都不太乐意,觉得很麻烦,对这种做法并不愿意接受。但是为了能让我们的产品实实在在地被消费者肯定,这个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项工作我们先从一部分社员开始实行,然后计划慢慢推广开。”
在合作社的大棚里,记者碰到社员韦建珍,谈到使用IC卡记录生产过程,她说:“一开始真的是觉得不方便,有时候还容易忘记要刷卡,本来直接就可以进大棚干活的,现在还要刷卡,还要选择,麻烦得很。不过合作社也是为了我们的产品能卖得更好,管理更规范,所以对这个我们虽然不习惯,但还是支持。”尚舒兰还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个规范的管理体系,合作社的绿色无公害产品也吸引了许多超市青睐,合作社的订单也多了不少。“现在我们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管理方式,更主要的是这种生产方式让我们的销售更上一层楼。现在产品卖得放心,市民吃得舒心,我们农民增收开心。”韦建珍满脸笑容的对记者说。
据了解,这种农事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各项数据,合作社为其建立完整的农事生产档案,为产品追溯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这些农事生产档案最终也将被“浓缩”成一个个简洁的二维码,贴在蔬菜包装上的醒目位置。而每个二维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都有一张身份证一样。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或通过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查询,即可随时随地查询合作社信息、产品生产信息和溯源等。“这不仅实现了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也让消费者能够安心食用。”萧山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