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记者随央视科教频道《茶叶之路》摄制组第一次来到赤壁探访羊楼洞。2013年的第一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因为时间安排不开,记者错失再访赤壁的机会。2014年11月7日到10日,记者受邀采访在湖北省赤壁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
重回赤壁,三天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到,短短几年时间,赤壁青砖茶产业发生了巨变。过去作为供人学术研究、寻幽凭吊的“羊楼洞”复活了,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正聚合起一批联通古今、融汇东西的茶品牌。
羊楼洞,历尽茶业兴衰
2013年夏天,边拍边播的系列专题片《茶叶之路》唤醒了人们对中国茶叶尘封历史的回忆,也将羊楼洞推出历史的隧洞,并不算惊艳地亮相于观众面前。作为《茶叶之路》的纸媒合作单位,记者对羊楼洞一站的拍摄进行了跟踪报道,从历史的视角和现实的细节,品味了羊楼洞杂糅着战争硝烟、历史变幻的复杂茶味。
羊楼洞,原本只是赤壁市山区的一个集镇,但因为战争改变了茶路,地利造就了品质,资本聚合了茶企,使这个小镇散发出与其局促的天地不相称的风光。据史料记载,极盛时,羊楼洞人口4万,茶庄200余家,商铺百余,年产销青砖茶2400万公斤,小小的羊楼洞一度成为国内砖茶集中产地,成为连接中蒙俄乃至欧洲的“万里茶道”的引擎。逶迤不绝的砖茶驼队就是流动的资金流、财富流。据记载,在恰克图,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只羊。中俄边境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也引起远在伦敦的马克思的注意,他在《俄罗斯的对华贸易》有过具体描述。更令人称羡的是,兴旺的茶叶贸易,从十七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大多数人每日饮用的黑茶和红茶都来自羊楼洞。
财富也引来盗寇。上世纪40年代,凶残的日寇占据了羊楼洞,疯狂的掠夺、血腥的摧残。日寇败退时引燃的大火直烧了三天三夜,一直到现在还灼痛着赤壁人的血性。
青砖茶,熠熠生辉润中外
或许是三年再见,以羊楼洞为地标的赤壁青砖茶产业的发展变化之大,愈发显得醒目。
羊楼洞重新闪耀在万里茶路。11月8日,在赤壁青砖茶文化研讨会上,《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从羊楼洞到恰克图》举行新书首发式。湖北省社科院专家说:2009年,俄远东历史研究所致函湖北,请求协助查找羊楼洞的具体位置,这成为湖北学界开始研究羊楼洞的启钥。如今,不仅专著出版了,实体贸易的突飞猛进也令人错愕。
今年6月25日,在莫斯科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召开的中国湖北——俄罗斯经贸合作洽谈会上,万里茶道·湖北羊楼洞青(米)砖茶品鉴会成功举办,签署了连续5年“年产销量5000吨规模的中国原料茶”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1亿多美元;去年9月,第一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上,俄罗斯、蒙古国和全国10多个省市的360家参展商、100余家采购商1400多人齐聚赤壁,会展签约项目20多个,青(米)砖茶签约总额11.4亿元。今年,这个数字被改写为31亿元。
青砖茶与时俱进,面向国内市场加大开发、营销力度。上世纪50年代,由于交通和产业原因,原来羊楼洞的青砖茶企业都搬迁到靠近京广铁路的赵李桥镇。如今,赵李桥成为赤壁青砖茶产业的硅谷,集中了一大批顶级企业。其中赵李桥茶厂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规模、产量居中国同行业之首,“川”字商标2009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过去,茶砖多为1.7公斤的方式结构,如今,丰富多样新产品与大方砖交相辉映。茶厂对外拓展部负责人说,传统大砖块不适宜内地消费者和国外消费群体,他们的饮食习惯决定了砖茶产品的变化。目前,赤壁市积极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共研发砖茶系列新产品68个。还依照设计美学,在砖茶包装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赵李桥砖茶厂,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砖茶产品,有巧克力型,有药丸型,有小型砖状,甚至还有茶叶酒等新产品;包装也更丰富、更文化,外面的茶文化诗句给人全新之感。
梦想,擦亮百年品牌
探究近、现代以来围绕羊楼洞形成的青砖茶产业复兴的奥秘,我们不能绕开赤壁人的“百年梦想”。
目前,赤壁人紧紧围绕“擦亮百年品牌,延续百年茶香,打造百亿产业”的目标,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翻开《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我们可以看到赤壁人的梦想和路径:到2017年,共需实施三类10个大型生产性项目、2个配套延展项目和10个非生产性项目,需完成投资32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20.1亿元。赤壁市委书记江斌介绍,目前,赤壁市茶叶加工企业已达32家,规模企业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市级龙头企业5家,将全力打造“川”字牌青砖茶品牌、“羊楼洞”老青茶品牌、“松峰”名优绿茶品牌三大品牌。他说,青砖茶已经成为赤壁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台绿色发动机,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将成为赤壁市绿色崛起的重要平台。
复活的羊楼洞,崭新的青砖茶,我们对你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