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凸显。但是当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之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据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介绍,目前发展休闲农业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些地方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简单雷同,同质、同构现象明显;有些地方经营主体行为不够规范,忽视了农民这一主体,项目农“味”不足,个别项目还存在老板“圈地”建房、侵害农民利益问题;一些农户投身休闲农业后,布局分散零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跟进不够。
记者采访发现,要发展休闲农业,而且“不忘初衷”——即助农增收、带动就业、保护环境、传承文明的作用有增无减,就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不变。
首先,要利用当地的农业条件开展适合的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不是建几个采摘园、办几处农家乐就可以了,而是要有产业支撑,才能长足发展。以贵州福泉供销合作社建设黄丝江边为例,他们依托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创办了以种植精品水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园。产业支撑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使得休闲农业项目成效显著。
其次,要以农为根必须保护好耕地。耕地是农民的根。很多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过多注重娱乐、休闲设施,规模过大时就占用一些耕地,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这种行为一定要避免。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选择上,不要贪大,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不占耕地的休闲农业类型。在发展空间上,要引导休闲农业在荒山、荒坡、荒滩等土地上开发。在土地使用上,要在节约、集约方面下功夫,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力求既促进产业发展,又节约土地。
再次,要给农民带来实在的益处。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农民是参与者,而不能仅仅认定为打工者。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既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又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最后,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在农业方面的付出往往是长期而且是收益较少的,做休闲农业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注重长期开发,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整体进行开发。
供销合作社身处农村,在帮助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以农为本,集思广益,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结合起来,大刀阔斧,不等不靠,定能做出一番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