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二)

□ 策划/本报编辑部 执行/本报记者 陈岳峰

制图/洛可可

 

    05 行业震荡继续调整

    2015年将是零售行业持续震荡调整的一年。无论是外资巨头还是内资新秀,关店调整的步伐在2014年仍在继续。2015年,调整仍将是主旋律,这不是因为行业仍在衰落,而是实体店到了必须要有一次洗心革面转型升级的节点。

    2014年,华润收购乐购获批;牛奶国际以56.9亿元入主永辉超市,获得20%的股权,而永辉募集的资金也将用于扩张和兼并;步步高以近16亿元收购广西南城百货,并明确发出对区域零售企业有并购意向的声音……种种迹象显示,这个行业在并购整合上也将更加深入,未来一年这个趋势不会有减弱势头。

    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巩固,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二是近几年行业的不景气也让不少战略上不够坚定的企业发生摇摆,产生更多的并购机会;三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实力的企业展开并购有如抄底,更为划算,因为实体零售企业待价而沽的现象减少,议价筹码大大减少。

    目前中国商业的集中度仅在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30%多和日本的20%多,行业低谷产生了整合的良机。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势所趋,国际零售市场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趋势。区域零售市场的并购机会将会增多,这一点,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有实力的企业,不妨在2015年将目光多投向这一块。

    鉴于一些优秀的区域零售龙头,此前更多埋头谋经营,在收购上并没有太多经验,建议有此战略的零售企业尽早设立专业的投资收购部门,因为未来两年左右或将是收购的最佳时机。如果我的判断没错,2~3年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那时候再挥舞并购大棒虽然也没有问题,但成本可能就会大大增强了。

    06 中小企业变数丛生

    大型零售企业正在两极分化,中小零售企业的两极分化也愈加明显。2015年,这一现象将加剧。

    一方面,功底扎实、经营能力强的中小零售企业,由于区域特性和资源集中,受到电商的影响并没有全国扩张的大型企业那么大。而且通过创新经营、门店升级、服务提升等各方面的调整,有的反而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甚至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借着中国经济增长、房地产发展等受益的中小零售商,由于以往忽视了企业在经营内功上的磨砺,面对业绩下滑有心无力,只能是苦苦支撑,期待行业突然好转。

    但问题是,过往的盈利模式已经无力维继。这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最应该思考的,是继续等死,还是痛定思痛从头开始做精做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以现在的环境,无法预料是否能够成功。或者,这些企业应该开始思考如何体面退出,毕竟,嫁入豪门总比最终不得已只能被当成丫头随意卖给一户人家要强。2015年,中小零售企业不妨将这一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进行估量。

    此外,关于中小企业是否也要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规模较弱的中小企业,其实没必要为了电商而纠结。

    如果你盘踞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无论雄心多大,让企业走电商的道路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给企业争取到一个明媚的未来。既然如次,不如扎实地做好商品与服务的经营,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再伺机发展便可,何必在没有未来的方向上浪费时间?

    如果你细心去看,就会发现中国大地上,有的是在区域市场,无论是价格、品质、服务上挑战电商及竞争对手的同行,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

    07 电商高增速逐步趋缓

    与电商一样,实体零售也多年持续了20%甚至50%的年复合增长,尤其是连锁百强,从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国GDP的增速在快速发展,近三四年才开始在各种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减缓。

    电商的发展相较实体零售更为迅猛。一是缘于电子商务在上世纪90代到到21世纪初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长期呆在“冷宫”,近几年才上位,正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气势逼人。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活科技类电子商业的发展,正好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高度契合,给了电商一个绝佳的崛起时机。

    但也正因为这样,电商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非常态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且比实体零售的高增长期会更短。

    很简单,京东从100亿到300亿,年增长可以达到100%甚至200%或更高,但销售额突破1000亿、2000亿以后呢?从绝对量上,已经不可能仍然能一直保持着如此高的增长水平。

    这个趋势其实也应该给春风得意的电商一个警醒:当行业高增长的阶段过去,资本热潮消褪,企业是否仍有足够的实力,能顶住目前无论是行业与企业尚无清晰盈利模式,但市场环境从一片大好转入平静、资本不再狂欢、实体零售奋力反攻的多重压力?

    08 传统IT商必须转型

    BAT(百度、阿里、腾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商业模式的嫁接,让很多以往只热衷其他行业,瞧不上零售业这块小蛋糕的IT企业们纷纷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很多IT企业通过将自身的解决方案与BAT的平台进行融合和再次开发,衍生出了针对实体零售企业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涉及到供应链、商品管理、新渠道营销、大数据等各个方面。

    这给了传统的以零售企业为衣食父母的IT企业巨大的生存挑战。零售业虽然是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最早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似乎相对要更封闭一些。不少专门针对零售企业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期只依赖于这一个行业生存与发展,或许是与商业的接触过于深入,与其他IT企业相比也感觉更为传统。这也使得这个行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土商业已经诞生了数家千亿级的大型企业,百亿级的企业更是不少,但这一行业的IT企业却没有随着零售业的高速增长而成长为行业巨头。

    技术商业全面到来的时代对这些IT企业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机会。然而,尽管闻到了电商与实体商业大战的硝烟和变革的味道,他们却似乎在自身解决方案的全面创新与变革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在结合互联网平台上鲜有新作。以富基融通为例,多年来一直吃的是融通解决方案的老本。这几年虽然搞出了一个微店,也没见到多少落地的实例,成功的更是寥寥。

    没有什么会是既定且一直一成不变的。设备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味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没准哪一天,颠覆现有设备的新的零售设备企业会在其他行业里迅速出现,为零售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创新体验的设备产品。想象一下,设备商目前是否已经有所意识?

    事实上,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说2014年以前还可以靠以前的那一套混吃混喝,那么,从2015年开始,不改变的传统IT企业(同时也包括设备商)将会尝到被零售企业慢慢抛弃的苦果——如果跟不上零售企业变革的步伐,它为什么要继续和你合作呢?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