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互联网金融 银行 理财产品谁玩得转?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回顾——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银行理财悄然转型

    自2004年初露锋芒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急剧膨胀。2008年,尽管面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境内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的局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仍然创下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后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时光追溯回2007年,那一年,“拍拍贷”首先将欧美国家的P2P网贷引入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P2P平台层出不穷的“跑路”、“破产”等事件,持续打压着投资者将P2P网贷纳入日常理财方式的信心。

    而就在2013年6月,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把金融理财变成了一场“草根同欢乐”的财富游戏。支付宝携手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借助互联网思维,打破了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甚至“揽储”方面的垄断地位。1元认购的低门槛和T+0制度的便捷性,以及相比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高收益,使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余额宝创造的理财模式。余额宝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受众庞大的理财知识启蒙教育。

    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之间理财产品大战,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利益的诱惑,互联网理财产品迅速呈现井喷之势。利用高收益“揽客”,再通过补贴来兑付承诺的高收益,也成为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运作的“行规”。互联网理财产品宣传策略开始上演“只讲收益不讲风险”的恶性竞争。

    “别踩红线”的案例随之迅速出现。2013年8月21日,百度高调宣布将于28日上线“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并推出目标年化收益率8%的理财计划“百发”。然而第二天,其宣扬预期收益率的违规行为就被监管部门叫停。

    同样因为违规宣传而被狠狠踩下刹车的,要数2014年1月1日,收到第一张罚单的数米基金和天天基金。尽管这张罚单来自地方证监局,但它实际上代表着监管部门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宣传的重视。互联网理财产品夸大收益、贴钱补贴等违规行为迅速得到规范。

    今年1月22日,腾讯旗下的微信“理财通”正式上线。至此,被合称为“BAT”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领军品牌全部涉足互联网金融行业。

    伴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飞速发展和扩张,银行理财产品悄然转型。不少银行迅速推出6%及以上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下调认购门槛,或是与网络平台合作,借助互联网宣传和销售。

    银行理财产品的飞跃性突破,则要归于今年4月中信银行携手信诚基金、嘉实基金推出的“薪金煲”业务。相较于互联网“宝宝”们的申赎和消费局限,薪金煲最大突破点在于其所对接的货币基金无需主动申请赎回就可以实现余额理财、实时申购份额确认、ATM直接取款、转账或POS机刷卡、每日收益结转等功能。投资者既实现了货币基金的收益,又享受使用现金的便利,这无疑也是银行为突出重围而主动变革的有益尝试。

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理财产品特点对比

              互联网系理财产品         银行系理财产品

    门槛         多为1元起             多为5万元起

    用户群        客户群体年轻化           保守型中年客户为主

    销售渠道       互联网               银行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

    成本         较低,手续简单           较高,手续完善

    年收益        4%-7%               由产品类型决定

    周期         不固定,由持有者决定        固定,由持有者和银行共同决定

    风险         多依托于货币基金,风险较小     由产品类型决定


  现状——

    “宝宝”军团收益规模双滑坡 理财热潮回归理性

    规模下降近400亿元,降幅达6.8%,天弘基金最新公布的余额宝三季度“成绩单”,规模首现“拐点”之忧。这是余额宝自2013年6月正式推出以来,首次出现规模下降。

    随着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依托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已是必然趋势。天弘基金表示,余额宝规模下降主要是因为一些理财属性较强的高净值客户降低了其投资额。然而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投资者希望得到的是丰厚的回报。

    实际上,规模增长乏力,余额宝并不是个例。今年三季度,微信“理财通”的规模从621.9亿元下降4.6%,至593.1亿元;网易“现金宝”的规模也仅从282.4亿元发展到286.2亿元,几乎是零增长。

    下降的不仅仅是规模。

    早在今年年初,余额宝的收益率就一路“坐滑梯”。三季度以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长期在4.20%以下的低位徘徊。截至11月4日,余额宝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为4.0560%,较其历史最高值下跌2.7070%,跌幅达40%,同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也大幅下降。余额宝收益率从最高接近6.8%下滑到不足4.1%,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已很难再吸引有强烈投资意愿的客户了。

    作为互联网理财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余额宝,收益、规模双双滑坡,意味着集结“草根”力量,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一夜爆棚的神话,终于告一段落。

    与互联网“宝宝”们高收益“风光”的渐行渐远同时发生的,是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凸显。

    银行理财产品中,理念类似于余额宝的银行系“宝宝”强势逆袭。相比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规模缩水,银行系“宝宝”的总体规模涨幅超过100%,由上半年的1440.01亿元上涨到三季度末的3109.95亿元。

    不仅如此,银行系“宝宝”年化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工商银行“薪金宝”一路飙升至4.65%;上周最后三天,交通银行“现金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暴涨到7%以上,周五更是达到7.92%的高位,打破持续很久的3%的低迷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交通银行“现金宝”收益率异常,可能跟部分短期企业债券收益率走高关系密切,但这种高收益并不具备持续性,未来必将回归正常。


    未来——

    银行打破思维桎梏 深化创新理财产品

    下半年以来,股市的热火朝天,加上货币市场流动性不断宽松,“收益高,风险低”的短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光不再。

    适逢银监会出台存款偏离度管理,过往月末、季末冲存款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也逐渐隐退。

    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发行的年化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从年初的30%以上降至5%以下,萎缩速度惊人。中低收益率(4%-5%)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近期飞速上涨,由年初占理财产品总发行量的不到10%,三季度末跃升至近30%。

    事实上,在规范理财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监管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双重夹逼之下,银行对于理财市场的理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告诉众人,借助开放思维和技术手段,它们对金融产品更多是颠覆性的态度以及跳出自身领域把触角伸向任何行业、碰壁式地创新。

    而银行不是。

    银行畏惧互联网金融吗?未必。相反,银行被这些跨界挑衅的玩家们强烈刺激,醒悟要“师夷长技制同行”。银行的出发点是通过中长期投资将客户的资金最大化地留在自己行内,有可能的话用产品将其他行的客户转过来。这样的初衷让银行一直是在“体制内”对产品进行埋头提升,它可能会是结构性的创新,但却难以对自己所处的领域达成颠覆。

    银行已经充分警醒并行动起来,借助两招“进攻型”策略进行对抗:一是通过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降低门槛、扩大销售渠道等方式,与互联网金融“宝宝”军团比拼收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是不再做余额宝、支付宝的“沉默”服务接入方,而从支付、监管、额度等方面入手,直接遏制余额宝的上升势头。

    而因为实现了货币基金的“全自动”申赎模式,“薪金煲”被誉为银行业“触网”后主动的自我创新。银行理财产品以自我突破来收复曾被互联网理财产品刮走的失地、抢其他同行的客户的战役打响了。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中,募集资金额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

    净值型理财产品是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在资金灵活性上有了很大突破,任何时间客户都可预约申购或赎回产品,并于每月产品开放日受理客户预约申请。银行每日公布产品净值,便于投资者随时随地掌握产品净值走势和最新产品资讯,实现自主理财。

    这恰恰体现了银行传统思维模式的转变。

    银行开始站在“非银行角度”探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切实实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去创新产品、优化流程和提升服务。流畅的客户体验,站在客户的使用角度和使用习惯来研发、设计产品,这是余额宝一炮打响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成为了更多银行的行动准则。

    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在产品的丰富性、可靠性上,还是在互联网金融自豪的资金规模上,银行都具有互联网金融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如何更好利用优势,突破思维局限,在未来的金融战役中占据绝对有利地位,值得银行思考。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