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存款的流失较大,很多分析人士希望央行放开存贷比的75%的监管红线,否则各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将受到约束。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存款增速放缓、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对存贷比进行适当的改革或许有助于利率的下行。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的数据,A股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日前平淡收官。尽管近10%的净利润增速基本符合各方预期,但三季报数据中一些潜在的不安因素仍旧让市场平添了几分担忧。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今年中报时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较2013年年末的70.42万亿元,增幅仅为7.38%。
其实,早在今年中报时,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已现端倪。到了三季报时,银行存款增长几乎“全线失守”,除了平安、宁波、浦发、民生、招商、南京等银行,其余9家上市银行的存款余额较上年末的增速都只有个位数。而交通银行三季末的存款余额,较上年末甚至是“负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呢?
首先,银行存款下降已是一个“新常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个最大的“新常态”就是银行的存款会出现大量流失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投资渠道的显著拓宽,分流了银行存款。随着各类投资理财迅速崛起,互联网金融、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等规模共计30多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规模的40%。再者,银行自身推出的理财产品,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银行存款。为了吸引储户的资金,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最后,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存款余额增速放缓,与监管部门控制余额波动有关。
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三季报数据显示,9月末集团存款13亿元,较年初增长6.21%,较6月末增长0.20%。扣除海外存款因素,境内存款零增长。受监管机构出台的存款偏离度政策影响,三季度存款没有增长。笔者认为,不少银行为了达到236号文加强存款稳定性的要求,通过技术手段,人为把部分表内存款移至表外理财产品中去了。这就使得很多上市银行三季度报表存款增速由增转负。
对银行存款的流失较大,很多分析人士希望央行放开存贷比的75%的监管红线,否则各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将受到约束,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存款增速放缓、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对存贷比进行适当的改革或许有助于利率的下行。
除了逐步放宽存贷比之外,建议监管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其一,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流动性。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将一部分信贷资产打包,到资本市场上去出售,而换来的资金可以再用于信贷投放,这样银行不仅转嫁了信贷风险,还可使资产的流动性大幅提高了。不过笔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没有错,但是银行应该将一些优质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如果拿个人房贷按揭进行证券化,一方面有转嫁金融风险之嫌,另一方面市场对这类信贷资产未必买账。
其二,可适当提高负债方的稳定性,这样对于稳定存款也大有裨益。笔者建议加快推进同业存单的发展,开拓直接面向企业或个人的大额存单业绩。而大额存款的功能既可以拿去作抵押,又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让,更关键是要让存款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我们需要这样在金融领域的大胆革新。
其三,打破刚性兑付。从表面上看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一定投资风险,但实际上银行对其理财产品有着强烈的刚性兑付。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其收益率是存款利率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使得银行存款安全性的特征没有彰显,存款流失在所难免。所以银行要让选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明白,理财产品虽然收益比银行存款要高,但还是有风险的,而这个风险是要由投资者来承担的。
第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环比大降近2%,存款加速流失已成为银行业最头疼的难题,长此以往,既会影响到银行的业绩增长,更会阻碍中国经济回暖的努力。所以,监管层既要适度放开存贷比考核标准,更应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推进同业存单的发展。同时,监管层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也急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