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张晓伟的“离乡路”
——访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福建服务点主任张晓伟
□ 本报记者 李 博 图/文

图为张晓伟(中)向贵州籍农民工发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联络卡。
图为张晓伟为老乡办理贷款还息转账。

 

    人物档案

    张晓伟,1968年12月生,布依族,中共党员,现任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福建服务点主任、中共安顺市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泉州支部委员会书记。张晓伟自1991年进入安顺市西秀区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先后担任基层信用社出纳、柜员、信贷员、信用社主任等职务。2008年4月,作为首批赴省外服务的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晓伟先后辗转全国5省,为万余名贵州籍农民工提供了金融服务、法律维权、困难救助等服务,累计推荐发放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784笔,金额3920万元,清收不良贷款近千万元。

  张晓伟怎么也没想到,因为一个决定,自己走上了6年的“离乡路”。

    2008年初,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在紫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服务跟着农民走”的方式在全国首创开展外出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

    在信用社干了17年的张晓伟,同其他5名被抽调的基层骨干一起,成为了首批赴省外服务的贵州农信人。

    工作到底咋干?对于这种前所未有的服务方式,张晓伟心里没底。

    走出去的服务

    拖着拉杆箱,背起电脑包,坐上大巴车,几经辗转,张晓伟来到了浙江瑞安。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张晓伟从家乡信用社收集了在温州打工老乡的手机号,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先“找老乡”。

    “你们住在哪里?什么时候有时间?”打听到老乡聚居的地方后,张晓伟就等他们下班后挨家走访;打听到有的工厂老乡比较集中,张晓伟就拿上信用社的宣传资料等在门口。

    张晓伟很努力,但是一开始却受到了很多老乡的怀疑。

    “你们信用社待遇那么好,咋还会跑出来给我们服务?”对于张晓伟的身份,有些老乡认为他是骗子,还有些觉得他是搞传销的。

    面对老乡们的疑虑,张晓伟除了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自己,向老乡们讲解金融知识,还经常和农民工同吃同住在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走访和宣传,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逐渐得到了老乡认可,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服务点在各省先后建立。

    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迈入了正轨,但困难依然不断。

    “家乡信用社不了解其情况,在打工地又缺少资产,农民工长期背井离乡,想要获得贷款‘两头难’。”

    服务点辐射面积大,老乡分布过于分散。贷款怎么放?贷后怎么管?张晓伟成了“马路飞人”。

    记者在福建服务点采访期间,两天之内,张晓伟就跑了近500公里。

    “在晋江搞养殖的老乡来不及还息,我得带着POS机去一下”;“在漳州打工的老乡贷款就要到期了可是联系不上,我得去看看情况”。每次外出走访,除了相应的工作外,张晓伟不忘再召集附近的老乡坐下来聊聊。

    “只要走访遇到老乡,我就会让他们填一个《外出务工农户资信调查表》,一来收集农民工信息,二来为未来的业务开展做准备。”

    6年里,从浙江到福建,从江苏到云南,经张晓伟推荐发放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784笔,金额达3920万元。

    虽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贷款管理的难度还是超过了张晓伟的想象。

    2010年6月,刚刚休假结束的张晓伟坐上了从安顺返回泉州的大巴,一路上和同车的老乡聊得不亦乐乎。

    “你认识王康?”在和老乡的聊天中,张晓伟听到了一个熟悉名字。

    原来,1997年王康向安顺市西秀区杨武乡信用社借款1万元后便外出打工,贷款一直未还。通过向老乡不断打听核实,张晓伟最终找到了王康,并清收回贷款本息合计14763元。

    从此,张晓伟便利用各种和老乡接触的机会打听“失联”客户,成了名符其实的“包打听”。对于较为可靠,联系密切的老乡,张晓伟还将其发展成义务联络员,通过他们开展各项不良贷款清收工作。自2008年外出服务以来,张晓伟已累计清收不良贷款近千万元。

    “回不去”的故乡

    三个月才能休假10天。当初离乡时儿子还上初二,如今已经大二了。回想起这些年的离乡岁月,张晓伟虽然感到有愧于家庭,但是他觉得自己的离乡很有意义。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受自身文化程度所限,在打工中遇到纠纷,很容易成为吃亏的一方。”在张晓伟看来,老乡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不能不管。

    2008年中旬,在浙江省武义县打工的老乡周林被冲床厂的机器压碎了手指,住院初期,工厂派人送来了500元生活护理费后,就不再理会。

    生活陷入窘境的周林想到了当初前来走访过的张晓伟,在得知老乡的困难后,张晓伟驱车200公里赶紧从瑞安赶到了武义。

    “去工厂了好几次,可是每次都被保安以老板不在为由挡在了门外。”张晓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借来老乡的工作服混进了工厂,带着准备好的材料,终于找到了老板。

    最终,在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协调下,周林获得了96800元的赔偿款。

    从此之后,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口碑在老乡中越传越响。

    2009年初,因为工作调整,外派了近1年的张晓伟从浙江调回了安顺。

    “那会儿也不知道是否还会再出来。”回来后的张晓伟,在西秀区联社幺铺分社继续干起了信贷工作。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回来不打紧,找他帮忙的电话却多了起来。

    “老乡在外打拼不容易,辛苦不说,还容易受骗。”每次接完老乡的电话,张晓伟急在心里,却无奈离他们太远。

    老乡们联系他有的是咨询贷款问题,有的则是工作生活遇到了困难。“农民工招呼我回去,我却帮不上什么忙,心里想起来真是内疚。”

    2010年春节过后,张晓伟主动请缨,再次回到了外出服务的队伍中。

    2011年初,为了更好地凝聚、服务驻地农民工,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了党委,各驻外服务中心也设立了党支部。

    张晓伟先后担任过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驻浙江、江苏、云南、福建四个党支部书记,除了工作以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帮助农民工维权解难。

    有了原先的经验,张晓伟每到一处,最先联系的就是当地的公益维权机构和公益律师,为农民工争取法律援助。几年来,张晓伟帮助过的农民工已经不下百人,为农民工追讨的赔偿金已上百万元。

    如今,但凡有困难,老乡们首先想起的便是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谁家要操办喜事,首先过来邀请的也是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随着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工作的一系列改革,当年与张晓伟一同出来的老同事们都已陆续都回到安顺,一批批年轻人走上了外出服务的岗位,只有张晓伟这个“老大哥”一直坚持了下来。

    “只要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还需要我一天,我就在一天。”张晓伟说,对于当初的那个决定,他不后悔。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