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和出口国,苹果产量遥居世界各国之首。山东苹果产量和出口量居于全国前列,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出口量近60万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近期正值苹果大量采收入库季节,检验检疫部门调查发现,今年国内苹果价格大幅上涨,出口苹果企业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苹果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价格优势丧失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以80#一二级套袋红富士苹果为例,去年山东平均收购价每公斤6元左右,今年目前山东苹果主产区烟台平均价格每公斤8.8元左右,同比增长40%以上。最低的涨幅也在30%以上,部分高品质全红苹果收购价甚至高达每公斤15元,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国外市场方面,以山东苹果主要消费市场东南亚为例,同等规格,美国苹果成本价每箱(以净重19公斤标箱计)28美元至29美元,中国产报价至少34美元以上才有微薄利润,而在市场上销售,美国苹果每箱却能比中国苹果多卖5美元,这导致国外批发商难以接受中国苹果的报价,客户不得不取消订单或减少进口量。
二是部分果农惜售导致苹果收购难。上年度苹果库存不足致后期价格高涨,今年6、7月份库存直径80#混级红富士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1元,比去年10月采收季节售价增长70%左右。果农自存效益明显,使得部分果农自租冷库存放意向明显高于去年。另外,由于出口苹果收购时要按照合同基地供货要求,按果型、大小、色泽划分等级分类挑拣,质量要求比国内市场高,在收购价相差不大合同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果农便更倾向于将苹果卖给内销水果贩子。
三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出口企业因价格高于预期,出手谨慎,现在仍在高价收货的少量出口企业,主要是有自己良好的企业品牌和销售终端,如大型超市、连锁水果超市等,或者是已在国外创出自有品牌有相对稳定客户的;对目前没有订单的企业来说,如不收购入库,空库运转加企业自身的人工、管理等运营损耗也需要不小的开销,如收购入库以后再找商机,企业面临着高价入库、低价售出严重亏损的风险,收购与否,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四是出口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目前水果收购主要采用现金结算方式,只有有固定客户的企业可以获得国外客户的少部分资金支持(预付款),大部分出口企业需要自筹收购资金,其中70%以上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在苹果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同比大幅增长。今年一个中等苹果出口企业收购5000吨苹果入库,至少需要4000万元的资金,而中小企业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申请贷款相对困难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企业因资金缺乏,无法正常收购原料而面临无米之炊,不得不部分或全部停产,客观形势十分严峻。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作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地方政府和协会主导作用,集中作战,开拓欧美等高端水果市场。主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运用营销手段开辟和占领新市场。以美国苹果占领英国市场为例,为了提高英国市场的占有率,美国苹果出口协会及华盛顿委员会每年都会举行免费品尝、样品赠送等大型促销活动。而山东苹果一直以来都是重生产轻销售,品牌意识不强,不重视开辟市场,习惯于坐门等客。在向国外市场进军时,各出口企业分散作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实现统一定价,以至于最终受挫。高端市场占有率不增反缩。
二是树立和巩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国外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品牌苹果在国外市场不受价格因素影响,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客户群,如在泰国销售已经10年的“蜜蜂”牌山东苹果,因质量又好又稳定,已被泰国王室认可,成为泰国消费者眼中的名牌产品,不管产地价格如何,都能随行就市,销量一直稳中有升。
三是大力发展水果深加工产业助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在山东,用于苹果深加工的专用原料果种植面积很小,不足需求的2%,因此,果农应适当增加澳洲青苹、瑞林、瑞丹、鲁加6号等苹果深加工的专用果种的种植面积。山东苹果产业深加产品以浓缩苹果汁为主,通过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或适当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逐步实现苹果加工产品从以浓缩苹果汁为主,到果汁、果醋、果酒、果脯、果酱、果胶等协调发展的局面。
(姜爱萍 宋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