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美国国家棉花总会(NCC)在北京召开了行业媒体见面会,NCC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朗格、美国国际棉花协会(CCI)执行董事梁凯华、CCI中国区总监毛凯琳出席了见面会。会上,马克·朗格就各媒体记者提出的关于中国棉花新政、美国棉花生产等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记者:美国业界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棉花政策的调整?
马克·朗格:中国以前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随着储备棉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大家对市场情况也很担忧,担心收储的棉花有朝一日会集中投放到市场上。多年前,美国政府也曾制定过类似的农产品储备政策,由政府从农民手里购买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收入库存,但却导致市场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因此美国就取消了这项政策。如今,中国政府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改革,这是一种积极的进步,也有利于市场发展。另外,美国也即将实行棉花新政——作物保险,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承担对保险公司以及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管。
NCC并不反对任何国家来制定支持本国棉农生产的任何政策,美国也会制定一些政策来支持棉农。中国如何落实、实施这个政策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任何政策都要在保护本国棉农利益的同时也能满足对国际的承诺,不论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应该如此。
记者:今年国际棉价持续下降,加上中国严格控制配额发放,是否会对美国棉花生产产生影响?
马克·朗格:对于当前如此低迷的棉花价格,实际上不少棉花生产国家的价格都已经低于棉农的生产成本了,这不仅仅是对美国的棉农产生影响的问题,可能全世界的棉农都在挣扎。如果棉花价格一直处于低迷走势,很多棉农可能会失去兴趣,放弃种植棉花。
另外,中国的配额政策势必会影响美国棉花的出口,众所周知,中国是美棉的主要出口地,出口份额占到50%。中国严格控制配额发放虽然会对美国棉花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但却不是主导因素。美国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棉花价格本身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其它农作物的比较效益。如果其它农作物价格也呈下降趋势,美国棉农不会考虑改种其它农作物;反之,如果其它农作物价格上涨,棉农则有可能会改种其它农作物。从当前的情况看,美国国内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对棉农不能形成太大吸引力,所以植棉积极性不会有太大变化。
记者:美国的棉制品消费放缓,最近纤维界又成功研发了超纺棉项目,这些会对美国棉纺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马克·朗格:以前,美国消费者十分青睐棉制品,有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消费者购买的T恤、牛仔裤、袜子等棉制品相当于2300-2400万棉包的消费量,而今年已经下降到2100万棉包。NCC也一直在国内宣传购买棉制品的好处,希望能够逐渐恢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说到超仿棉,美国有句老话:最好的恭维就是去模仿它。多年来人造纤维厂商一直都在尝试模仿棉花的性能,能够制造出一种赶超棉花的纤维,但实际上棉花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棉花和10年前相比,棉纤维更长、更细也更有韧性,棉花在长度、细度和强力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棉花也是在不断地改进,所以棉花和人造纤维之间的“战争”可能将一直持续下去,但要赶超棉花,人造纤维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目前,由于美国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价格在下降,势必大大降低投资者的生产成本,这也就吸引了很多投资者,比如中国、印度、墨西哥到美国去投资办厂生产棉纱。CCI近期也将组织一个美棉纱代表团到中国访问,考察相应的市场。这是代表团第四次来中国考察,之后还将组织中国企业去美国棉纱的生产者,印尼、泰国、越南等地进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