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企业迷上了互联网思维,“快”字当头,似乎精雕细刻地做业务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节拍了。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互联网思维的一些核心词汇,如“极致”、如“精益创业”、如“口碑”,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能误读了互联网思维。
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不但不违背互联网思维,反而恰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更迫切的要求。
慢过程可能有快结果
我们听过很多企业都提过“XX年销售额过百亿、千亿”,“五年进入世界500强”等口号,可实际结果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达到这些远大的目标。
反而是很多闷声做事儿的企业,往往会突然出现在诸多榜单中,让围观者啧啧称奇。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因为有果必有因,“慢慢地”闷声做事儿的企业很多时候意味着扎实做事、步步为营。
现在很多人谈小米,我们都看到小米的成长速度很快。但我们不要忘了,最开始的时候,小米可是一个用户一个用户地经营,而不是砸上亿的营销费用。这就是“快”和“慢”关系最好的例证。
慢不等于循规蹈矩
很多企业的误区在于,认为时代发展太快,企业必须也很快的改变,慢慢来是不行的。
其实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快”背后的方法论——迭代。
多数人都认为苹果的产品是跨时代的产品,可问题是,苹果产品这一代比上一代牛的功能,都是一夜间冒出来的吗?内部无数小的迭代升级,才可能有每个里程碑产品的重大突破。
如果大家对流行趋势有研究,那你一定知道国际大牌对流行色、流行款式是如何判断出来的。这背后远不是创意总监拍脑子那么简单,而是无数消费者观测数据拟合的结果。这个过程,快不了。
回到企业,管理者要树立的正确观念应该是——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有改变,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点。
我们都知道每天改进1%,71天就能提高1倍。这样的速度还慢吗?企业不怕慢,怕停滞。
全方位“工匠精神”全方位
很多人往往一提到互联网思维,首先想到的就是业务部门要转变思想。
在我看来,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转型,一定是全方位的,业务如此,职能如此,各个部门都是如此。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在推内部流程的线上审批,目的是简化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单这样一件小事儿,就需要各个部门统一思想。是不是一定要各级领导审批,是不是一定要提供如此多的材料,这都考验着企业管理的智慧。
如果企业内部流程的体验都做不好,我们怎么可能期望给用户提供体验良好的产品?在我看来,管理这件事儿,最怕一个“懒”字,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我们做管理的,就要折腾,把流程折腾顺了,把体验折腾好了,管理才能体现出价值。否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不可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前无动于衷,这确实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抉择。 “工匠精神”的表面意义在于,让我们从焦虑中冷静下来,想想破题之道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走。
其实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说,“工匠精神”不只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一种自信心,更是他们对事业的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