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0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寻创新发展新路向
广西农信社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 黄胜德 谢咏任

 

  近年来,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为抓手,以全面改善支农金融服务为目的,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科学的改革措施,突破发展的关键瓶颈和体制制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行先试 / 创新突破改革模式

    根据国务院全面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等关于广西金融改革的国家战略政策要求,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了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的改革目标。

    广西区联社把先行先试作为工作切入点,积极争取政策突破、个案创新改革模式,确保落实国家给予金融创新的改革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本完成广西农商银行组建模式的调研论证工作,经广西区内实地调查论证和国内外调研考察取经,完成了课题报告《广西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改制研究》,形成了省级联社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思路。

    加快改造 / 带动股权结构优化

    广西区联社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打造多元化、本土化、涉农化股权结构,法人股比重由改革前的4.29%提高至31.26%,自然人股东户均持股4.45万元,企业法人股东户均持股237.04万元,股本结构日趋优化和多元化,有力地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实现了从“形似”向“神似”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良好、经营有特色的农村金融企业。

    截至2014年9月末,广西农信社整体资产总额5828亿元,在广西同业首家突破5000亿大关,是改革前的7.99倍;各项存、贷款余额也分别是改革前的8.62倍和7.58倍,存贷款增量连续8年居广西同业第一位,存、贷款余额保持广西同业第一位;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广西同业“半壁江山”,均实现了国务院和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目标(即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深化改制 / 做实做强县域机构

    针对县级农信社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等现状,广西区联社有效强化行业帮扶指导,持续纵深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拨付发展扶持资金,争取政府帮助清收不良贷款,顺利兑付专项央行票据扶持资金,全面消化历年亏损挂账,重点帮助困难地区农信社扭亏为盈、加快改革、均衡发展。

    广西区联社用足用好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年均引入民间资本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8%以上,在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本金总额中,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1.65%、1.31%、97.04%,股本结构日趋合理,有力推进县级联社不断加快“社改行”步伐。

    截至2014年9月末,广西已组建18家农合行、14家农商行,组建数占比35.6%,位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县级农村银行改制组建工作居全国前列。改制后的农村银行管理更规范、资产更优化、效益更提高、服务更到位,做到支农方向不改变、支农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成为当地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质量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金融机构。

    增改结合 / 不断夯实资本基础

    随着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广西农信社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大,股东持股信心增强,股本不断保值增值,大多数投资者在以面值购买股权时,都自愿支付10%-80%比例的对价帮助消化存量包袱和增加资本。2009年至2014年9月末,广西区联社累计引导75家农信社以1.1-1.8元/股的股金溢价方式定向征集股金61.82亿股,补充资本净额88.46亿元,溢价资本增值26.64亿元,实现资本增值43.10%;创新农信社相互参股投资新方式,组织了4家农信社创新性参股投资,形成以大带小、以好带差、以强扶弱新机制,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法人股募集困难和股金分红压力问题。

    今年广西区联社将继续全力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农信社改制、发展,增资扩股额度计划达到15亿股,含溢价增值金额达20亿元,进一步夯实资本,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力带动支农信贷匹配增长。

    大胆探索 / 不断拓宽支农渠道

    广西农信社积极探索拓宽改革发展新路径,支持指导符合条件并具有改革意愿的县级农信社发起设立了田阳兴阳、武鸣漓江、鱼峰信合三家村镇银行,在短短两三年内引入了6030万元的社会民间资本,吸收了8.3亿元的存款,累计投放支农支小贷款26.58亿元,惠及当地3785户农户和小微企业,累计创利7201万元,提取拨备2116万元,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与支农支小社会效益的双赢,成为农信社吸收社会资本、拓宽支农渠道、增强“三农”服务水平的重要补充力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