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0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支付“快车”挺进中原
——对河南省农信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党委委员 杨清禄

 

  金融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是新时代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金融与科技的合作空间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为了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优质的服务及更便捷的支付渠道广泛应用于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河南省农信社长期致力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

    该省农信社通过大力推动“金燕卡”发行应用、积极布放自助设备和POS终端、加快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建设等工作,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实现了金融服务“从城镇到村头、从村头到炕头”的根本性变革。

    正视瓶颈

    现实困难亟需突破 

    近年来,河南省农信社在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基础金融设施投入成本过高。当前,河南省农村银行卡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金融机构在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农村地区持卡人用卡意识薄弱,银行卡交易量较少,使金融机构的回报率较低,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

    客户传统习惯与现代支付方式存在矛盾。受结算环境、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现金交易量和现金业务占有率居高不下,农民各项收入和支出获得或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客户传统习惯与现代支付方式存在矛盾,由于农村居民乐于使用现金结算,对非现金支付结算认识不足,持卡办理业务意识还不强,传统的金融消费习惯客观上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

    农村网络基础建设落后。网上银行业务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办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建设还相对落后,电脑和网络的覆盖率还很低,直接影响网上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四个维度

    全方位提升支付服务

    针对面临的问题,河南省农信社积极加强支付服务建设,以业务提升促进自身发展,主要有以下四项举措:

    一是大力推广发行金燕卡,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河南省农信社自2008年起发行银联标准 “金燕卡”以来,切实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对“金燕卡”客户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客户实行免开卡费、免年费、免小额账户管理费、免系统内通存通兑手续费、参与消费积分的“四免一参与”优惠政策,坚持让利于民,减轻客户负担,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截至2014年9月末,金燕卡发行量达2947.87万张,全省平均每5人就拥有1张金燕卡,规模优势明显;卡存款余额达1553.02亿元;前9个月“金燕卡”实现刷卡交易金额2333.04亿元,位居全国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列。今年以来,为客户减免各项手续费6.45亿元,累计让利32.79亿元,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到了实处。

    同时,积极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河南农信社立足于满足城乡居民支付结算需求,持续加大金融电子设备、自助服务终端布设力度,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用卡环境。截至9月末,全省农信社自助设备存量4961台,其中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有3836台,占布放总量的77.3%;布放支付终端(含POS终端和金燕自助通)79614台,其中布放在农村地区的有57816台,占布放总量的72.6%;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36474个,覆盖34985个行政村,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5.17%。这些都促进了“金燕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惠及了绝大多数农村客户。

    二是深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畅通连接城乡金融汇路。河南省农信社自2006年起推广农民工银行卡业务以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广大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特色服务,打造了一条直接延伸到农民工家门口的便捷取款通道,让“异地打工挣钱,家门口放心取款”成为现实。农民工银行卡业务量2007年居全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第五位;2008至2013年交易金额连续六年全国排名第一。今年前9个月,全省农信社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148.19万笔,受理金额25.47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积极推进电子银行建设,构建支付绿色通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贴身银行”。河南省农信社着力开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有效突破物理网点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截至9月末,该省农信社共58家县级行社网上银行对外运行,网上银行客户数23.25万户,交易金额274万笔,交易金额1629亿元。55家县级行社开展了手机银行内部试运行,手机银行客户数17607户,交易笔数9.53万笔,交易金额15.22亿元。

    目前,正加快推进自助语音服务系统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试运行。届时,全省农信社将搭建起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内的电子银行服务平台,打造出更加便民、利民的支付绿色通道。

    四是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金融IC卡应用。为促进金融服务民生,保障银行卡应用安全,河南省农信社全面启动金融IC卡应用工作,金融IC卡具有“高安全、快支付、多应用”的特点,推进金融IC卡应用有利于增强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拓展能力,实现“一卡多用”,便民惠民。截至9月末,全省农信社共发行金融IC卡77.52万张。积极发行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打造民生金融服务平台,与省人社厅联合发行集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公共就业服务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保卡;与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发行集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电子病历等功能的居民健康卡,切实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民生金融服务。

    期待扶持

    农村支付任重道远 

    未来一个时期,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对于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扩大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成果在农村的应用和普惠面,丰富农民易于接受和获得的支付服务和支付产品,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落实国家“三农”政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为广大农民谋利益的惠民利民工程。农信社要积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大对农信社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通讯费用、涉农金融机具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相应的补贴,进一步减轻运营成本压力,提高参与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金融支付产品创新。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特点,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基础,推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金融支付产品。不断挖掘、丰富银行卡功能,使银行卡逐步成为农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良好载体。完善金燕卡代缴代付功能,方便农户交纳各种水费、电费、电话费、保险费等。大力开展农村地区支付代理业务,紧密与当地群众、政府部门联系,继续做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付保障,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业务合作,积极开展代收代付业务,实现公共支付、涉农补贴、社保资金发放等的快捷便利结算。积极发行金燕贵宾卡,向高端客户提供减免手续费、享受贵宾待遇、综合理财等增值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对农村地区信誉度高、生产经营稳定的客户尝试开展信用卡业务,拓展银行卡功能。

    第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加快自助设备布放,在金融网点稀少、人口相对密集、治安环境良好、金融服务需求强烈的乡镇、行政村和中心社区,积极布放自动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和多媒体自助终端。大力布放POS机具,在农村地区依托“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供销社、农资产品销售点等场所布放POS终端,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全面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按照“应布尽布”的原则,在金融服务缺失的偏远乡镇、行政村布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取现、转账、消费等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四,加快电子银行推广应用。紧跟城乡居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完善电子银行系统功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方便地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充分享受现代科技金融服务成果。

    第五,强化支付服务宣传教育。高度重视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培训与教育,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宣传点、流动宣传车、志愿服务小分队等方式,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支付结算、银行卡及风险防范知识,培养农户使用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业务管理,提高技术防范手段,严密防范支付结算风险,为农民群众办理支付结算服务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促进农村支付环境全面改善和支付结算业务健康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