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作为农信社发展的根本,秉承立足农村、连接城乡的市场特色,在不断发挥传统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现代信息科技与业务的有机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内蒙古兴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李世忠向《农村金融》周刊记者诠释了他的经营之道。
今年以来,内蒙古兴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坚持“举亲民旗、打利民牌、走便民路”,以推进金融服务进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民创新“三大工程”为载体,着力打造支农富农的“惠民银行”,取得明显成效。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家住兴和县哈少营村的郝秀云要买些农具,一大早就来到村里的助农取款点取钱。 “过去取款必须到镇上的银行网点,来回差不多30公里路,得花上半天的时间,自从村里装了这个小机器,随时能取款,不仅省了时间精力还节约了不少路费。” 郝秀云向记者聊起了助农取款点的方便。
郝秀云所说的机器是一台外形类似电话座机的POS机,安装在村里的小卖部或农资商店。她麻利地从钱包中拿出一张银行卡交给农资商店的店员,刷卡,输入密码和金额,随后便输出了交易凭条。然后,店员让郝秀云在上面签字,递给了她500元。
“为建立便捷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我们在深入调研、了解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加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业务推广力度,扩大ATM和POS机等电子机具的布设覆盖面,实现了‘镇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的目标。”该联社理事长李世忠向《农村金融》周刊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兴和县金融服务“小额取款村村通”工程是由农信社在农村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信用状况良好、从事商品经营的商户,配备助农取款机,农户可快速领取养老金及政府发放的涉农补贴,每卡每日累计取现金额最高可达1000元,较好地解决了从农村银行网点到农户小额取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目前,兴和县现有的156个行政村已经实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覆盖,投放POS机248台,农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小额取款、转账结算等现代金融服务。同时,该联社发放金牛卡、惠农一卡通9万张,协助政府发放低保、粮食补贴、农业保险、水库移民补贴费、惠农补助款项等,为了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还专门开设惠农资金支取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及时领取惠农资金。
“阳光信贷”助发展
“今年马铃薯可是大丰收啊,要不是这喷灌圈,今年的大旱就毁了这庄稼地啊。”兴和县海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军竖起大拇指,夸起了他的喷灌圈。
喷灌圈是一种新型的农机具,通过这种机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模式,就是它让张海军和兴和县农信社结下了缘分。
“从2010年成立合作社开始,我们每年向农信社贷款50万元,都是为了购置喷灌圈设备,这种机械化收获、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保证了喷灌圈内马铃薯的高产量,也带动了合作社的发展,每年利润能有700万元呢。”正是农信社的资金活水,助力张海军的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多亏了农信社啊,我们合作社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张海军的合作社获得的是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这是兴和县联社按照“阳光信贷”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简化贷款手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符合条件的农机具需求者“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
据了解,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对符合国家补贴条件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奶农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机购置补贴专项供货企业而提供的,贷款利率原则上执行当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贷款期限原则上最长可延长至2-3年,贷款方式主要以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采取抵押或保证方式提供支持,得到了贷款户的一致好评。
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产品只是兴和县联社扶持客户发展的一个缩影。该联社大力创新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了不同客户群的信贷需求。截至目前,该联社累计各项存款余额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5亿元,其中发放涉农贷款15.5亿元,占比71.81%,为推动兴和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