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0月17日,被国家确定为我国第一个“扶贫日”。“扶贫日”的设立是我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组织农民兴办各类农民合作社达到93491个,入社农户达到1114.3万户,2013年农副产品购进额6696.8亿元——多年来,全系统从上至下,不以扶贫之名,长行扶贫之实,带动全国各地千万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济弱扶贫是合作制的本质之一。供销合作社曾经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在践行合作制精神,未来每一段光辉的历程也必将与中国“三农”事业共进。
催生贫困潜山致富潜力
总社12年定点帮扶安徽潜山县脱贫致富
□ 本报首席记者 米雅娜
安徽潜山——“皖国古都、古皖之源”的美誉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并存于这个大别山东南麓的山区县;“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盛名难抵自然环境带来的发展屏障。
2002年,潜山县被确定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定点扶贫县,彼时,潜山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尽快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温饱问题,并为其提供长久的生存之计?这考验着总社的扶贫能力与智慧。
倪天喜是潜山县贫困人口之一,三分水田七分山的地形,使他所居住的村落——塔畈乡彭河村的农民粮食难以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12年过去了,如今的倪天喜,不仅把自家的茅草房翻盖成了小洋楼,每年还有9万元的收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倪天喜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总社在潜山扶贫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正在越来越多的像倪天喜一样脱贫致富的农民身上得到印证。
产业扶贫激活老区发展活力
根据潜山实际情况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总社以食用菌产业为重点,从2006年开始,先后投入53万元建设了黄柏镇香菇基地、标准化食用菌菌种厂,并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潜山县的食用菌生产很快由点到面向全县发展,到2010年,新发展食用菌900万棒、产值4050万元,并注册了皖公山、高山蕾、惠农等食用菌产品商标。目前,潜山县共有12个乡镇1000多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成为全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2007年,为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链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总社又投入10万元扶持县供销合作社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内建设一个年烘干鲜香菇近万吨的烘干厂,基本解决了当地香菇烘干和加工的问题;同年,总社组织直属的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有关专家到潜山,对当地菌农进行了食用菌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720人。
与此同时,总社借助自有的科技力量,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对潜山的茶叶、瓜篓、蚕桑、棉花和蔬菜进行专项扶持,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3年,总社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地821名农民进行了棉花、蔬菜大棚技术、陶瓷和制埙技术培训;2004年,总社协调直属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与潜山县瓜篓企业开展合作,利用研究院的技术解决瓜篓变异、病害等问题,并对当地400名篓农进行了瓜篓种植技术培训。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当地供销合作社根植农村、贴近农民、产业众多的优势,总社把领办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作为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2010年,总社投入20万元,用以扶持潜山县社领办油坝乡三丙生态农业合作社,建成一座成品野鸭生产加工厂,辐射带动3个村的680户农户从事野鸭养殖,年养殖纯放养的“三丙”牌绿头野鸭20万只,加工15万只,产品由县社统一加工、包装、品牌销售,提高了养殖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实际收入。在此之前,总社投入资金引领组建了瓜篓合作社、槎水镇特种经济作物服务社,并积极组织当地棉农成立合作社,以县社棉麻公司为龙头向棉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自2002年,潜山县被确定为总社定点扶贫县以来,总社先后从机关和直属单位选派了8位干部赴潜山县挂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累计筹措各类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的甄小兵被评为2001-2010年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整村扶贫建设美好乡村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瞄准扶贫对象,整合扶贫资源,积极推进整村扶贫工作”的总体布置和要求,总社以改善村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通过直接投入、协助贷款等方式帮助黄埔镇云峰村实现整体脱贫。2005年至2007年总社先后投入23万元帮助云峰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云峰村饮水工程共计铺设管道7700米,扩建、新建蓄水池1座、储水塔2座,解决了820多户村民饮水问题。2008年投入10万元对流经云峰村境内的牌楼河河岸进行砌护加固,保障了沿河两岸500多户群众远离洪水、溃坝等重大安全事故。
按照潜山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整体部署,总社在2012年度共投资300万元重点支持潜山县黄铺村、桃铺村及源潭镇双峰村3个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根据美好乡村示范点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建设。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和大户承包,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配套建设道路,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对居民危旧房屋进行改造等途径,大大改观了当地农村的整体面貌。
同时,总社积极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2002年投资30万元兴建2000平方米的痘姆中心小学教学楼,并捐助了40台电脑,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师生的教学、就学环境。为了使山里的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热情,总社积极协调潜山县团委、县教育局,邀请了24名师生到北京参观学习,并于2003年专门拿出7万元资助了当地部分特困大学生。
12年,绿了荒山、富了山民、强了产业,村容在改观,村貌在变化,汩汩清泉正在为古皖之源注入发展的新活力。
按照潜山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整体部署,总社在2012年度共投资300万元重点支持潜山县黄铺村、桃铺村及源潭镇双峰村3个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建设。
让80%农民实现收入8倍增长
甘肃省甘谷县社依托辣椒产业帮助农民走出贫困
□ 本报实习记者 邱 爽
“我现在房子也建起来了,车子也买上了,放在10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啊!”家住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三十铺村的农民郭胜明告诉记者,带领他实现从年收入不足5000元到现在纯收入超过4万元改变的,正是甘谷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各类农民合作社。
在甘谷,像郭胜明一样因加入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合作社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80%以上加入我们各类合作社的农民,10年来年收入实现平均8倍以上的增长。”甘谷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文新介绍。
立足区域特色
打响扶贫攻坚战
甘谷县境内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艰苦,农业基础脆弱。尤其是在一些山区,交通不畅,水资源匮乏。受条件所限,相关配套产业很难发展起来,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甘谷县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特色扶贫产业开发,重点培育符合周边生态环境、具有广阔前景的特色主导产业。如今享誉全国的甘谷辣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甘谷县社10余年努力打造出的区域名片。
素有“辣椒之乡”美誉的甘谷,20年前却面临着行业萎缩、农民弃种的尴尬局面。“当时一些加工企业为打价格战,就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将陕西、新疆辣椒冠以甘谷辣椒之名销售,不仅使真正的甘谷辣椒价格受到严重影响,也让不少消费者形成了对甘谷辣椒品质的负面印象。”张文新表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10年,最后造成甘谷辣椒年种植面积不足200亩的严峻形势。
为了重新夺回甘谷辣椒的市场主导权,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真正的甘谷辣椒,更为了帮助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2003年甘谷县社首先组建了辣椒专业合作社,用高于市场平均价保收保销的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再次加入种植辣椒的队伍,并随后组建了多种类型的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价廉质优的农资服务以及技术培训。2007年,甘谷县供销合作社甘谷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正式成立,甘谷县社正式形成了“产供销三位一体、全面助力辣椒产业升级”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获批地理标志
领跑农产品电商时代
甘谷辣椒在市场上重获新生实属不易,为防止20年前那段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的恶性市场竞争再次卷土重来,甘谷县社积极为甘谷辣椒申报了地理标志,该标志于2010年获批;此外,甘谷县社还向国家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已经进入到公示阶段。
“这两个标志和商标目前均由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掌管,只有通过仔细鉴别、严格审查的辣椒加工企业才能获得这两个标志和商标的使用权。”张文新介绍说,一旦发现某些企业在拿到商标后有真假掺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甘谷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有权责令企业立刻停止使用该标志和商标,今后也不得再申请使用。
此外,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甘谷县社还将组织体系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结合,开始了一体化、服务式经营之路。2011年,甘谷县社和甘谷县为民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合资注册了甘谷大像山供销物流有限公司,由甘谷县社控股,从事农副产品的购销、储存保鲜、配送及信息物流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建材家具、日用百货、农机、汽车(不含轿车)的购销、仓储、配送及物流服务。该公司主要承担甘肃东部(甘谷)物流中心项目的实施、运营、电子商务及管理。公司的成立,为甘肃东部(甘谷)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及项目资金的有效争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甘肃东部(甘谷)物流中心项目的实施、运营及管理提供了保障。
短短10年间,多数甘谷县人民从在贫困线上下徘徊到人人抢种辣椒,80%以上社员因科学种田脱贫致富;甘谷辣椒耕种面积从不足200亩的萎缩状态迅速扩张到6000亩以上的区域产业;合作社从最初仅仅吸纳63名社员的小集体成长为拥有1.5万余社员的庞大组织……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是甘谷县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中,带领当地农民走出的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短短10年间,甘谷80%以上社员因科学种田脱贫致富;辣椒耕种面积从不足200亩的萎缩状态迅速扩张到6000亩以上的区域产业;合作社从最初仅仅吸纳63名社员的小集体成长为拥有1.5万余社员的庞大组织……
“有了供销社,我们的致富梦就有了着落!”
河南省林州市东姚镇社领办合作社助农实现致富梦
□ 本报实习记者 白京京
9年前,住在红旗渠畔河南省林州市东姚镇洪河村的赵新海一家,是当地有名的困难户。全家12口人,3个儿子都辍学外出务工,大儿子到了结婚年龄也因为家庭困难而迟迟找不到对象……这些都让彼时已年近半百的赵新海天天犯难。背倚着太行深山,虽然这里出产着早在唐朝时期就被选作朝廷贡品的洪河小米,但对赵新海来说,“种地不能致富”,只能是“山坡小地上的勉强糊口”。
而如今,过去的“提篮小卖”早已成功挺进了大市场,小米让洪河村的腰包终于鼓起来。尤其今年正赶上谷子价格大幅提升,赵新海全家光靠承包40亩土地收获的1.4万公斤谷子,就入账13 .7万元。用赵新海的话说:“供销社真是让洪河村大变样。山坡小地长出了‘金’小米!”
从困难户到万元户的这一跨跃大幕,要从赵新海口中当地供销合作社领办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那刻徐徐拉开。
合作社带领农民
走品牌化道路
种植分散、自产自食、青壮年外出、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优势资源得不到发挥、农民摆脱不了贫困……这些是东姚镇供销合作社一直关注着的现实问题。2005年7月,根据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部署,东姚镇供销合作社带头入股12万元,引领30户农民入股8万元,成立了林州市东姚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成立,之前的诸多问题被一一破解。
在创办过程中,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洪河村为中心,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6000亩。在民主办社、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品牌建设,打造了“洪河”品牌。成功注册了“洪河谷”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取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在强化服务措施上,合作社独创了“六统一”服务,为入社社员和农户全方位保驾护航:统一订单让农户吃了定心丸。每年春季召开社员大会,落实种植面积,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让农民只管种植的订单农业。统一供种让农户减省前期投入。供应优质谷种到每个农户,待收获后出售给合作社,再扣回种子款。统一技术让农民标准化种植。严格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聘请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为常年技术顾问,举办了入社会员、主产区农户5万余人次参加的无公害农产品栽培种植技术讲座。统一加工提升产业规模。合作社投入资金建起1500平方米的加工场所,年生产能力达180万公斤。统一销售让产品多渠道流通。通过建立产品展示室、利用供销合作社网络、创办外地窗口,积极推销产品。统一二次返利让农民多得实惠。每年年终,合作社将销售效益情况向社员张榜公布,并从盈余中向农户二次返利。
合作社成立9年来,“洪河谷”牌小米、小杂粮系列产品作为林州市优质农产品品牌,畅销全国28个省、500多个县市,斩获“海峡两岸合作社农产品贸易展指定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
合作社助力
农民致富梦落地
在“洪河谷”小米挺进大市场、好评不断的同时,合作社在助农增收、摆脱贫困上,也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9年来,合作社已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8250余户,累计为当地农民推销杂粮2450万公斤,销售小杂粮1800万公斤。东姚洪河小米的市场零售价由原来的每公斤不足3元,发展到现在的每公斤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2800元增长到现在的8800元。除此之外,合作社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加工、包装、销售延伸小米生产产业链,为农户增加就业门路。
自主经营、民主管理、较完善的服务措施以及不断充实起来的腰包,让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精神面貌也有了大不同,对合作社更加信任和依赖。早在合作社成立初期,赵新海不相信种地能致富,对于加入合作社的邀请也是冷淡拒绝。合作社9年来打造的“大变样”,展现了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优势,更在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谱写下新篇章。年近花甲的赵新海由衷感叹:“有了供销社,我们的致富梦就有了着落!”
9年来,合作社已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8250余户,累计为当地农民推销杂粮2450万公斤,销售小杂粮1800万公斤。小米的市场零售价由原来的每公斤不足3元,发展到现在的每公斤18元。
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江苏新合作常客隆带领里睦村旧貌换新颜
□ 本报记者 闫雪静
走进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里睦村,一座翠绿的白菜雕塑伫立在村口。这里是常熟市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村民懂蔬菜、爱蔬菜,靠蔬菜为生,凭蔬菜致富。而4年前的里睦村,由于种植方式传统、缺乏先进技术,村里种植的蔬菜质量不高,销路也不好,人们提到蔬菜,总是愁眉不展。
2010年3月,让村民为之兴奋的事情发生了,常熟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成了里睦村的“村企挂钩”对口单位,公司董事长包乾申兼任该村党总支书记。
包乾申介绍,自与里睦村结对后,新合作常客隆迅速确定了“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增财力、富百姓”的思路,要运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商业经营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说白了就是要让村民挣到钱,过上富裕的生活。”包乾申说。
合作生金
蔬菜成就致富路
新合作常客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联合里睦村和常熟市供销合作社三方按比例出资入股,成立了常熟市董浜镇里睦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66名村民加入。合作社制定了大棚蔬菜种植标准,根据市场的信息与需求,从蔬菜的品种、施肥、农药使用、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引导农户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生产记录管理。为了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水平,公司专门聘请技术人员免费为合作社社员进行蔬菜育苗、大棚蔬菜种植等技术指导。村民再也不是盲目地种菜,而是严格按照种植标准,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拥有耕地500亩,建起了网栽大棚105亩,塑料大棚275亩。新合作常客隆还利用“村企挂钩”的契机,投资3500多万元,建起占地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的生鲜冷链配送中心,采用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签订收购合同,一年销售鲜活农产品2万多吨,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据悉,新合作常客隆利用自身的销售网络,拓宽里睦村蔬菜的销售渠道,把蔬菜从田间地头运到超市去卖,送到更多市民的餐桌上,并把当地土特产品进行包装礼品化,让其实现增值。村民都说,“现在种菜不用担心没技术,卖菜也不用担心没销路,日子越过越好了!”
投资有道
村庄旧貌换新颜
几年前,随处可见的生产、生活垃圾一直困扰着里睦村的村民,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实行“村企挂钩”对口扶贫后,在新合作常客隆的帮助下,里睦村引进了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项目。该项目利用先进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制造成有机肥及饲料,既可以改善化肥施用对环境的破坏,又避免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农业垃圾处理技术“土地——土地”(将土地垃圾处理后再应用到土地上)的理想。目前,该村已有一套农业废弃物制造有机肥的试验设备在生产,日产液体有机肥可达5吨。
以前,由于村里财力十分有限,里睦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十分滞后,特别是道路、桥梁欠账现象较多。近两年,新合作常客隆联合村两委,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市、镇两级扶持政策,加大道路桥梁、河道疏浚等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水泥路20.2公里,改造桥梁3座,总投入775万元。村民顾仁福高兴地说:“以前走在路上,遇到下雨天满身都是泥巴,现在,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还安装了路灯,感觉生活跟城里没什么不一样!”
人文关怀
提升村民幸福感
每年,新合作常客隆都会组织里睦村全体党员、村民组长等130多人赴蒋巷、华西、永联等地参观学习,还邀请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10多位专家医生到里睦村举行两次大型义诊活动,使村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公司还特邀解放军文工团的著名演员,组织“走进里睦、送戏下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包乾申介绍,新合作常客隆专门成立了里睦村助困基金会,全体党员自愿捐款5万多元,对村里10多户特困户进行救济,每年春节前,他们都会派代表到每家每户进行慰问。
两年一届的职工歌咏比赛可谓新合作常客隆的盛会,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歌咏比赛来了一支特别的参赛队伍,他们就是里睦村代表队。一曲《明天会更好》唱出了村民对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期许,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正如歌中所唱的,在新合作常客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里睦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截至目前,共完成水泥路二十二点二公里,改造桥梁三座,总投入七百七十五万元。村民顾仁福高兴地说:“以前走在路上,遇到下雨天满身都是泥巴,现在,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还安装了路灯,感觉生活跟城里没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