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0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黄茶的道路上书写人生
——记安徽省霍山县黄茶从业者郭宏坤
□ 本报驻安徽记者 王 勇

郭宏坤。

    如果不是日军入侵,郭宏坤说,自己的祖、父也不会抛弃富足的城市生活,流浪乞讨到皖西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霍山县;如果没有黄茶相助,这一家人就无以糊口,度过艰难岁月,而自己的儿子也势必难以走出深山,在城市中立足,更不用说自己这个普通的山里老人,还能拿到国家专利了。

    从黄茶开始的人生篇章

    1938年5月,日军轰炸合肥,郭宏坤家在合肥闹市的几间店面连同家里的全部财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一家人侥幸逃出,沿路乞讨,直到1945年,在六安县与霍山县交界的马头山一带,因为可以为地主家帮工做茶,才落下脚来。这样,一家几代人才挤进了茶地边搭建的小棚子,得以喘息。第二年,郭宏坤就出生在这个茶地小棚内,从此便结下了与霍山黄茶的不解之缘。

    “手搓脚碾木炭烘”,在郭宏坤的记忆里,幼时的黄茶加工相当原始,几乎完全要由手工来完成,劳神费力。黄茶生产是公社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家都必须尽心尽力。长大一点后,他就开始和父母一起要干茶活了,采摘、摊放、揉捻、运送茶叶……样样都干过。

    1969年,郭宏坤应征入伍,告别黄茶生产4年后退伍回乡,干的还是黄茶的事,担任公社茶场场长。其间虽然按照计划要求,茶场曾主要做外销绿茶,但是以粗老鲜叶为原料的黄大茶加工却始终没有中断过。然而,自此以后,郭宏坤发展黄茶的努力却一次次遭受挫折。

    做黄茶历经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不顺,包括郭宏坤任职的茶场在内,霍山全县几乎各个乡镇的集体茶场都逐渐陷入了困境,县里便推出政策,将茶场交由个人承包来办。郭宏坤说,县里领导表态只要他愿意承包,全县的茶场任由他挑选,想承包哪个都行。但是考虑到家庭负担重,考虑再三,他还是放弃了承包的机会,回到村里担任副书记。

    由于长期担任茶场场长,每年都有外省的客户找他要黄茶,郭宏坤便想着可以在村里发展黄茶经济。通过县茶叶站,他争取到了1万斤福鼎大白的茶种,准备开辟200亩山地,发展集体茶经济。1989年,他组织了13个村民组、100多个壮劳力,上山开茶园,地都已经开出了60多亩,却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大,不得不半途而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茶叶市场越来越活。1992年,郭宏坤终于按捺不住,想要创办一家黄茶加工厂了。由于经济实力不够,他特意邀请了3个朋友一起来办。为筹划办厂的事,加上他一起4个人聚到郭宏坤的家里商议,从大年三十通宵达旦议到大年初一,意见还是不统一。无奈之下,决心已定的郭宏坤四处借钱,筹集了5000多元,自己单独来干。这一年的下半年,他从一家倒闭的茶场购齐了加工机械,黄茶加工厂终于挂上了牌子,只等着来年春天开工生产了。

    春天来了,要茶的山东客户也来了,郭宏坤的茶场却开不了工了——鲜叶原料进不来,周边都被人设了卡,他根本没法收到鲜叶原料。无奈之下,他只得来到临近的金寨县,托朋友帮忙,在当地收购原料,租用当地的茶场,制成五六成干的半成品,再运回家里精制。

    原料的事算是圆满解决了,而比收购原料更头疼的事还在等着他,那就是交通问题。从他家的加工厂到通往外界的公路,还有大约4公里的土路,一遇到下雨天就是齐小腿肚深的泥泞,拉煤运茶翻车就成了常有的事。有一次,车子翻到路边的河沟里,差一点就要了驾驶员的命。

    即便困难重重,郭宏坤一年还是能加工4万斤干茶,而且丝毫不用担心销路,只要生产出来了,几乎不用外出跑市场,就能轻松销完。

    黄茶人生迎来转机

    然而,几年之间,情况就变了,销售商开始拖欠货款了。迫不得已,1999年下半年,郭宏坤带着儿子、儿媳亲自把茶拉到山东,告诉当地的合作商必须结清原先的货款,才交付下一笔货物。事不遂愿,钱并没有收上来多少,车上的货自然也不能交出去。他们只得租个地方先把茶卸下来,一边催款一边自卖。也正因为如此,儿子才做起了黄茶的批发零售生意,他们一家人也才能渐渐在当地立足,直到现在融入到那座城市。

    此时的郭宏坤明显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好黄大茶的消费者,基本上只剩下50岁以上的老茶客了,而鲜有中年人和青年人,未来的黄大茶生意只会越来越不好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转型,在稳定好老茶客的基础上,发展精品黄茶,抓住中青年消费者市场。

    于是,郭宏坤走上了研制精品黄茶的道路。为此,他专门买来茶叶书籍,潜心阅读,再结合多年的制茶经验不断摸索,在传统制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遍遍地试,不断推陈出新。目前,郭宏坤开发的黄茶主要有三大系列:一是传统的黄大茶和黄小茶,二是富硒黄茶,三是金桂黄茶。其中金桂黄茶,原料均采自自家专门种有金桂的茶园,鲜叶中即吸附了金桂的芳香,加工过程中又辅以桂花窨制,香气怡人。

    令郭宏坤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只是为了赢得市场竞争才去做的研发工作,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今年7月,由他研制的《一种黄茶的加工方法》还获得了专利证书,让他“在黄茶人生的道路上谋求中国六大茶类的均衡发展”的理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