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县级供销合作社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有资产大量流失,人员负担日益沉重,改革发展困难重重。安徽凤阳县供销合作社就是这样的基础条件。面对困境,安徽凤阳县供销合作社通过积极协调,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功化解包袱,为赢得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改制快速推进
作为一家老单位,凤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截至2011年还有15家单位没有完成改制,牵制着县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对此,该县社领导班子清楚地意识到,要赢得新的发展,必须强力快速推进改革改制,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好为农服务工作。
凤阳县供销合作社针对企业改制工作,专门成立了全县企业改制指挥部,所有涉及企业改制的工作都要经过指挥部同意或者审批,特别是对改制企业最后的职工安置分配方案,还需要经县企改办、财政局、审计局、人社局等部门审核同意后,才能提交指挥部会议研究决定。要快速推进企业改制,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就必须及时到位。为此,县社一方面对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国土、建设、房改等部门加强联系,主动汇报相关工作情况,积极争取各职能部门加快办理相关业务;另一方面,主动邀请企改办、财政局、审计局、人社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县社现场办公,提出意见。
与此同时,该县社加强对内宣传,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让大家认可和支持企业改制工作,以加快推进改制。凤阳县社通过召开专题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明确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是加快县社发展必须破除的一大障碍。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县社成立了企业改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头指导不同企业的改制工作。各改制企业也成立了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由企业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职工代表、会计、工会主席等组成,负责企业改制政策的宣传解释,以及配合指导组开展工作,确保企业改制工作高效有序推进。通过上下协调运转,2012年12月底,凤阳县社企业改制全部顺利完成。
主动出击获政府支持
为更好地推进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凤阳县社积极向相关单位赠阅《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安徽合作经济》等报刊,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国家和省里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政策、各地的贯彻措施和做法,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蓬勃发展带动和促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2011年之前,凤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被改制单位的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款项并没有返还给供销合作社,而完成改制任务的基层社,资产基本被处理完毕,经营网点也随之消失。为最大限度保留社有资产,今后恢复重建,县社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详细列明过去各改制企业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和税收数额,主动向领导请示报告,解释说明供销合作社作为合作组织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文件的支持政策。最终,县财政共分三次返还了县社系统历年上缴的土地出让金、税收,共计180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改制所需的资金缺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社有资产的完整性。
经过汇报协调,2011年11月,凤阳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自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支持“新网工程”建设50万元。2012年7月,县政府办公室又转发了县供销合作社《关于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新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另外,县委、县政府还将“新网工程”建设列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内容,每年由县社向县委组织部提供对各乡镇的考核结果。
定点突破树立新形象
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组织,领办参办真正为农服务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县级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成立专业合作社条件宽松,各地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批只是挂着牌子,并无太大价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刚刚完成改革改制工作的凤阳县社来说,要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最现实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到真正为农服务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他们吸收进供销合作社的队伍来,为他们做好服务。
为此,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定向宣传活动,主动联系设在县农经站的凤阳县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会,向他们宣传解释供销合作社的方针政策,并根据他们的推荐,与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联系协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根据滁州市供销合作社的部署,与团县委开展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帮扶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活动,积极联系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争取他们加入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凤阳县社已发展各类带动示范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社30个。
为不断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影响,凤阳县社又联合滁州市社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凤阳县小岗村供销商贸有限公司,拟在小岗村核心规划区内建设占地面积4亩的商贸服务中心,在当地打造一个集购物、办公、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和外来客商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也为更好地宣传和展示供销合作社形象,搭建一座靓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