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何立梅,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鸡公山信用社信贷员。她管理的贷款,不良率为1.12%,个人经放贷款不良率仅为0.36%,年均个人收息率在13.2%以上。她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个人”“浉河联社学习标兵”, 2008年7月信阳电视台拍摄了大型专题记录片《大山深处一枝梅》,2008年12月河南日报也刊登了她的先进事迹。
鸡公山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公路,通向大山深处的万冲、台子畈和老湾村。青山绿水间,随处可见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
村里的人说起农信社,总会提到“何会计”。大家都说:“咱这村里最辛苦的就是‘何会计’,每天天不亮,别人还没吃早饭,她就骑着自行车下地了。”
村民口中的“何会计”叫何立梅,是河南信阳市浉河区农村信用联社鸡公山信用社一名普通的信贷员。因为“会计”叫起来亲切热情,更因为她心里装着每家每户的一笔明白账,大家都喜欢称她“何会计”。
大山孕育的刚强
台子畈村的老支书胡连勇仍然清晰记得17年前第一次见到“何会计”时的情景,“骑个破自行车,戴个大草帽,黑红黑红的脸上汗珠子直往下淌,和俺们这山沟子里的妇女没啥两样!”
这也是“何会计”留给大山里很多村民的共同印象。
“想被村民们认同,就得和他们一个样。”刚刚调到信贷岗位的何立梅搬出自家衣箱,翻出压箱底儿的旧衣服、土布鞋,收起遮阳伞,戴上大草帽,打扮得和村民一模一样才下地。
那顶在胡支书口中“晴天挡太阳,雨天挡雨”的结实的大草帽,陪着何立梅走遍了鸡公山的沟沟坎坎,陪着她走清了路、认熟了人,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其貌不扬、朴实得像邻家姐妹一样的妇女,会给山村带来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2000年,台子畈村民孙软播找到何立梅,想贷款1万元开个小百货店。细致考察过后,何立梅找到孙软播的姐姐做担保人,1万元贷款很快发放到他的手中,孙软播的生意红红火火做了起来。如今,他的“两元百货店”开到了深圳,当年的穷小子成了百万富翁。
和孙软播一样,还有36位青年农民先后从何立梅手里接过经商贷款,通过开办“两元百货店”挖到第一桶金,走出了山沟沟。这些年轻人把“两元百货店”和超市开到了郑州、合肥、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8个大中城市。
每年8月份,是农村“歇伏”的日子,这些赚到钱的年轻人也都回到家乡避暑。何立梅知道这是揽存和收息的好时机。在最热的天气里,别人都窝在家里不出门,何立梅却顶着烈日骑着车子挨家挨户串门,和客户唠唠家常,聊聊生意。
“我是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建议他们提前还贷。在外面做生意,年底时候生意最好,他们都是过完年才回来。提前还清贷款,既不影响他们的生意,也不用年前再跑一趟,省下了利息,也省下了路费和时间。”何立梅说。
看着 “何会计”三伏天里还在山路上奔波,手里有余钱的客户都会接受她的建议,何立梅的揽存和收息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2002年至2004年,何立梅连续3年在11月底超额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2005年至2006年,连续两年在9月底超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个人收息率名列浉河区联社全辖第三名,名列鸡公山信用社第一名。其中2006年第一季度个人收息率更是名列全辖第一。
大山滋养的柔情
出色的工作成绩让何立梅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外勤工作干得红红火火的“何会计”,当初走上信贷岗位,却是因为一次“头脑发热”和“于心不忍”。
1997年,调任至鸡公山分社的何立梅负责内勤工作,没几天,她得知一个怀孕的女同事正在做信贷工作,看着同事辛苦的样子,何立梅十分不忍。
“怀孕的女人最辛苦。”何立梅说:“我陪着她一起找到分社主任,希望能把她换到内勤岗位,换一个男同事做外勤。”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内勤工作也有很多需要男员工出力的地方,考虑到当时的内勤岗上只有一名男员工,主任犹豫了,一时没有答应她们的请求。
“我头脑一热,对主任说,‘那我来做外勤吧,把她换过去。’”回想起这一幕,何立梅笑了起来。“当时就是头脑发热,主任也很快就答应了。”
就这样,何立梅误打误撞地走上了信贷岗位,一干就是兢兢业业的17年。
当年干上信贷,是因为不忍心让怀孕的同事那么辛苦,可后来何立梅自己怀孕了,却完全不在意那份辛苦。
台子畈村南头组村民汪金明到现在还记得,很多年前何立梅挺着大肚子走村串户的样子。
那一年,汪金明的儿子已经快30岁了,好不容易经人说了一桩婚事,却因为家里太穷,眼看就要“黄了”。通过村支书担保,汪金明找到何立梅,向信用社贷款3000元钱。第二年,汪金明的妻子生病住院,又担保贷款1000元钱,可到了还款时,眼看连利息都还不上。
“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不能欠着这个钱!”汪金明硬是找亲朋好友借钱,按时还了本息。
汪金明说,那时他很多次看到大热天里身怀六甲的“何会计”为了不耽误农信社的工作,还在村子里奔忙。而让他感动的,不仅仅是何立梅危难时刻的援手,更有一份深情厚谊。汪金明妻子出院后,何立梅带着水果,专门到家里看望。汪金明说:“这样的‘何会计’,不就是咱的亲人吗?”
在很多贷款户的眼里,何立梅就是他们的亲人。
2006年7月,万冲村养殖户刘广清因购饲料急需贷款,恰逢信用社存贷比例偏高,暂时不能放贷,刘广清急得团团转。这节骨眼儿上,饲料要是跟不上,一年的辛苦就要打水漂。了解了情况的何立梅坐不住了,她和爱人商量,把准备给大女儿上学用的5000元学费借给了刘广清。当从匆匆赶来的何立梅手中接过这笔救命钱时,刘广清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在孩子开学前把这笔钱还上,不能耽误孩子上学用钱!
那一年,是万冲、台子畈和老湾村养殖户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当口遭遇了市场低迷。为了更大力度地帮助养殖户,何立梅把信用社的领导带到了养殖场。“这嗷嗷叫的猪,不能饿死呀!”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很多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养殖场挺过了难关。
挺过难关的养殖户无以为报。2007年8月,三个村里的致富代表40多人自发请来媒体,自备鞭炮和酒席,将一面绣着“饮水思源”的锦旗送到了他们的“何会计”手中。
那一刻,何立梅百感交集。“看到大家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一天天富起来,就是再苦再累,都值了!”
记者手记
那一天,止不住的泪水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何立梅哭了。
在河南省联社组织的 “最美河南农信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为汇报团的一员,讲到自己十几年做信贷员的经历时,何立梅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
何立梅告诉我,作报告的时候她想起了很多往事,有艰辛、有感动,曾经的一幕幕全都涌了出来。“我怎么都忍不住。报告结束了还一直流泪,听其他人做报告的时候也还流泪,一直到吃饭的时候才慢慢平静下来。”
何立梅觉得自己真没出息,连感情都控制不住。
而我,执着于探寻这些泪水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情绪在涌动。是辛劳?还是委屈?抑或欣慰、感动?仿佛都是,又不全是。
每一个表达感情的词汇,在这一场止不住的眼泪面前都太单薄太片面,它们也许都只是泪水的一部分。
之后几天的跟随采访,我不断与何立梅聊起她的工作和生活。我和一位又一位村民聊天,从他们的讲述中完善人物的细节。我逐渐勾勒出这个“最美乡村信贷员”的丰满形象,她是执着刚强的,任何困难都不会让她退缩;她也是体贴温柔的,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着山里的村民。
那场眼泪背后蕴藏的深厚感情渐渐明晰。有田间地头奔波的辛劳,也有金秋时节收获的喜悦;有工作中受到的委屈,也有客户的一句句问候和关心;有着忙于工作而对家庭的亏欠,也有亲人的理解和体贴……泪水过后,何立梅的生活和工作继续向前。她是千千万万乡村信贷员群体中最普通的那一位,她的喜怒哀乐,也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她的工作状态,也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工作也许永远都不会发生可歌可泣的壮举,然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持中,他们写下了平凡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