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0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全示范区护航 大黄鱼“畅游”世界


 

    9月19日,福建宁德岳海水产公司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箱箱鲜鱼被送入冷库中;一条条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着去鳞、清除内脏、清洗等工序;仓库外一辆辆货车将包装后的大黄鱼运出企业,运出国门……“这几年,宁德大黄鱼在国际市场上越销越旺,出口市场遍布欧洲、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区。”谈到近年来宁德大黄鱼出口的形势,公司总经理黄朱华很是兴奋。

    据宁德口岸部门统计,今年1至8月宁德市共出口水产品9.03万吨,货值5.38亿美元,7、8月份连续出现单月出口破亿美元,再创新高。宁德水产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创出口新高,得益于近年来宁德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视。 

    好机会

    示范区建设拉开大幕 

    大黄鱼是中国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是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类。宁德市作为我国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的核心区,现有大黄鱼网箱22万框,年产量约7万吨,占全国的70%,年产值达12亿元,居全国首位。

    虽然宁德的大黄鱼养殖规模不小,但由于历史原因,宁德大黄鱼传统养殖多为家庭式、小规模的开放性海域养殖,养殖与出口加工企业脱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宁德大黄鱼一度在出口上遭遇困境。2007年大黄鱼出口货值一度降至历史最低点,仅1885.2万美元,较2005年减少1697.3万美元。

    如何重铸宁德大黄鱼辉煌?2010年初,福建省提出了加快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这对宁德大黄鱼产业来说,无疑是巩固品牌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的良机。为此,2010年3月29日,宁德成立大黄鱼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始着手示范区的全面建设工作。

    万事开头难。养殖源头存在安全隐患、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链衔接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成为摆在工作小组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新做法

    示范区“管”出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不是“检”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为此,宁德积极引入“先期介入”理念。为了加强养殖源头监管,示范区创建了养殖联合体和加工企业联合体的“1+1”双重农业合作新模式。海水网箱养殖户组成渔排联合体,出口加工企业组成出口大黄鱼加工企业合作社,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八统一”管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实现自我约束、彼此监督、统一管理,创建了不同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新模式,起到“1+1>2”的抱团效应。

    宁德检验检疫局充分依托示范区管理平台,用“过程合格评定结果”取代“产品合格评定结果”作为产品放行依据,真正从“检验”走向了“监管”。  同时,宁德还进一步完善了进出口商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对辖区内水产品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定期开展大范围的养殖海域大黄鱼药残的专项普查检测,出台农食水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强心剂

    示范区助推产业崛起 

    经过不懈努力,宁德市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于2012年11月6日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并于2013年、2014年顺利通过年度考核,继续保持国家级示范区称号。

    质量安全有了保障,养殖利润也随之增加。纳入示范区管理后,宁德市大黄鱼出口收益年年走高。出口单价由原来的不足4500美元/吨提高到今年的6775美元/吨。与此同时,大黄鱼示范区建设带来的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通过稳定的质量,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宁德大黄鱼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订单逐年增加。目前宁德市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出口水产企业已达10家,其中3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也使得宁德市整体水产品出口创汇总值近3年来屡创历史新高。

    (茹捷 陈昕露)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