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领导专家齐建言 唱响论坛主旋律


    9月26日上午,“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暨中华优秀茶教师颁奖典礼”举办之际,与会领导对此次活动给予指导与寄予,评委会主任总结回顾了中华优秀茶教师推选活动的评选历程,3位专家通过主题论坛聚焦茶文化教师这一群体,针对当前茶文化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中华茶文化培训建言献策。

    陈万峰  陕西省泾阳县县委书记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全国各地的茶教师相聚陕西省泾阳县,参加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这次活动既是中华茶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更是我们泾阳茯茶产业发展的一件喜事。泾阳县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陕西关中“白菜心”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紧邻西安咸阳两大古都名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闪光坐标。

    泾阳茯砖茶有着近650年的历史,有非泾阳水、泾阳气候、泾阳传统制作工艺而不能制成之说,曾经是古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之一,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引领着更加健康、更加时尚的现代生活。

    近年来,泾阳举全县之力,抓规划、抓生产、抓销售、抓管理,重振复兴“茯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9月19日,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盛大起航,开启了泾阳茯茶文化先行、经济唱戏、振兴丝绸之路的崭新篇章。如今,茯茶产业不断壮大,茯茶文化广为传承,茯茶美誉不断提升。

    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我们将以这次大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泾阳茯茶产业不断发展。

  黄启平  咸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级咨询员

  在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相聚在陕西泾阳,“兴茶”说茶,共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茶文化。

  咸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京畿重地,在这里孕育了以彬彬周礼为重要内容的礼仪文化、奠定封建社会制度基础的政治文化、徙木立信的诚信文化、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城建文化和以郑国渠为代表的水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载体。它和丝绸、瓷器曾都是我国名扬海外的主要出口物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交流的美好愿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茯茶产业发展作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群众增收、彰显咸阳魅力的重要产业来推动,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技术工艺创新,积极培育市场品牌,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茯茶文化、茯茶产业、茯茶品牌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届盛会的召开,搭建了国内茶界同仁交流的重要平台,践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必将对弘扬茶文化、融合茶产业、促进茶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曾 峰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

  今天,我们从全国各地来到中国茯茶发源地——陕西泾阳,共同出席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暨中华优秀茶教师颁奖典礼。多年来,广大茶学教师默默奋斗在一线,为茶产业的人才输送、知识支撑、技能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近十多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教育功不可没。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首倡优秀茶教师评选,就是要表彰先进,弘扬正能量,提升社会荣誉感、使命感;同时还进一步研讨今后茶学教育、茶艺传播的问题与思路,发展与创新。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华优秀茶老师颁奖典礼活动,一方面是通过对在座各位优秀茶教师的表彰,塑师者之魂,扬师者之德,真正使茶教育成为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助推器和人才孵化园;而另一方面,泾阳是茯茶的发源地,是中华大地的原点之城。自去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连接欧亚的“丝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来,泾阳的茯茶复兴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胶茶学教授和教师们,对泾阳茯茶的振兴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再现茯茶辉煌。

  评委会主任发言:

  在实践中越加成熟

  刘勤晋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博导、教授

  受主办单位委托,我代表中华优秀茶教师评审委员会就中华优秀茶教师的推选评审过程做一说明。

  中华茶文化优秀茶教师的评选是主办单位顺应当前我国茶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髙中级茶学教育及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的形势而应时之举。

  7月中旬,主办单位组成了由本人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曾峰、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陆尧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并有髙校茶学学科组成员、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梁月荣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叶乃兴教授、茶文化专家李永泉先生等7人组成的评审组。在认真审核了88人的基本资料后,又观看了每位申报者的讲课视频,经过反复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并进行充分比较,综合考虑各地茶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评出了33名佼佼者。在会上,评委会按照《教师法》中,只有”经过专业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认定、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称为教师。所以在评审会上根据申报资料和相关信息评出了8名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25名中华茶文化优秀工作者,这也就是大家在茶周刊报纸和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的公示名单。名单公示后,主办单位收到了反映,经核实,1人取消了中华茶文化优秀推广工作者的资格。另外1名做了调整。此外,有6位声明持有教师证,并提交了教师资格证号,这样又将之调整到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行列。最终,产生了14名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和18名中华茶文化优秀推广工作者!

  鉴于这次评审在国内尚属首次,各位评委们本着热爱与敬畏中华茶文化的虔诚与公正客观的态度,非常严谨、小心对待各位参评者的评审工作!主办单位在公示后,及时向每位评委反馈公示中反映的问题,并积极核实,及时征徇评审委员们的意见!

  目前,社会上各类茶事评奖非常多,已感审美疲劳。我向主办单位建议,教师应是公众人物,要评就要评经得起检验,含金量较高的中华茶文化教师和中华优秀茶文化工作者,这次共申报了88人,最终32人当选,入选率只有36.3%。因为这是茶界第一次给从事茶教育的老师评奖,初期宣传与发动尚不够广泛,标准也尚须完善,我们的工作也缺少经验。

  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主题论坛发言:

  台湾茶艺培训现状

  蔡荣章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者

  对于台湾茶艺培训方面,作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创办者,以此为案例来探讨培训现状。从1980年12月1日—2014年9月15日,台北陆羽茶道教室的茶叶基础班受到欢迎,已开展461期,每周2次课,每次2小时,用1个月时间针对社会人士培训,目前共培训16199人。开展的主要课程还有茶法与茶会讲座、评茶与赏茶讲座、壶艺讲座、师资研习班(1年)等,在茶文化课程设置上,以茶道为核心,第二圈是茶道内涵,第三圈是茶道课程。

  我们在茶艺培训中,要求茶道回归茶本体,不是讲做人的道理,不是讲服装与环境;茶文化系的课程也不是以制茶、种茶为核心,不是以古茶书、茶史为核心,应该以茶、茶汤为核心。从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培训到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规划上都秉持这个核心思想。

  谈到茶道,还要从中提升茶道艺术,这是两个概念,是要把茶道提升到音乐、绘画、舞蹈、文学、茶道艺术等境界,如果没有这种提升,茶和其他农产品也许会混为一类。茶道艺术应该靠泡茶、奉茶、喝茶(茶汤)来表达,其他都是陪衬。

  茶文化培训关于茶艺表演有一些岔路认识,我们要清楚:茶艺表演≠茶道,茶艺表演≠茶道艺术类型。茶艺表演误导了大众对茶道的认识,让茶变成了配角,我们应该以茶艺表演的成绩作为茶文化教育成效的指标。

  台湾从1983年开始实施泡茶师考试,泡茶师考试是资格认证,茶艺师考试是取得职业证照,都是考察泡茶的能力,譬如对水、水温、壶具、茶杯、茶、茶水比例、浸泡时间等事项的把握,而茶艺师还要加上职场应对能力。我们要改变大家对泡茶没有技术难度的错误观点,让他们了解泡茶与钢琴练习一样需要下苦功练习。

  茶艺师考照内容要与市场相配合,对应茶业各种变化的人才需求。我们希望为两岸与更多地区提供茶教师进修机会,需要解决茶道教师匮乏的问题,找到从零到有的应急之道来补充泡茶、茶席、茶史、茶思、茶道艺术、茶业等方面的师资来源,让茶文化发展突破瓶颈。

  茶文化培训现状及问题

  陆 尧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茶产业发展较快,需要打好基础,培训一定要跟上,通过茶文化培训激活茶业,为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储备人才力量。茶文化培训的专家评审、专业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培训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目前,茶文化培训尚有待完善之处。在培训机构方面,对学员的沟通服务少,更有甚者以盈利为目的,学员交钱即可领证、可代考;在师资方面,多数重实操、轻理论,教材、理论滞后,讲课内容不够系统化、层次化,师资结构性缺失;在委托或合作培训方面,师资要求高,但培训经费少,取证培训与日常培训脱节,取证后未及时与工资挂钩;在生源方面,培训机构招生不易,但学员就业容易,招收的学员70%为从业人员,30%为社会人士。茶文化工作者低头培训多,抬头看路少,还要结合茶产业发展方向去引导教学,要让茶艺回归生活、回归市场。

  面对生产消费多元化、实惠茶高档茶同时受宠、茶产品向工业品营养保健品转化等茶产业现状,要开展与需求相适宜的茶艺培训策略。首先,茶艺培训与茶产业同步发展,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培养茶艺蓝领,拓展茶企总裁班教学业务,努力开拓企业内训市场。其次,规范课程设置,注重培训教材与形式,在实践中及时调整和修改,在茶文化传承中创新教学。同时,加强教学培训沟通与观摩,让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宜,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专业知识,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注重优化稳定师资队伍,完善培训师知识结构,提高培训师工资待遇,培养并留住教学人才。

  茶文化培训工作者要针对从业人员与社会人士两类群体多层次地开展培训,做到三个“及时”导向,及时发现规律性因素并融入培训课程,及时传播实践中的闪光点,及时纠正不规范概念与动作。另外,要牢记“功夫在茶外、市场是重点”的硬道理,在培养茶艺专业人才时,大力培养市场亟需的营销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

  日本茶文化培训介绍及启发

  王亚雷  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

  日本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的产茶国,主要产绿茶(蒸青绿茶),年产量8.5万吨,茶园面积4.5万公顷。日本茶产业能否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和文化来支撑,先进发达的茶叶机械和茶叶深加工体现出高科技在茶业上的应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培训更是必不可少。

  对于茶文化教育,日本大学没有茶叶系学科,但有对于茶叶相关的不同专题进行研究的教授,农专则设有茶叶专修科,茶叶研究所设有2年制茶叶研修班。对于茶文化培训,日本开展通信教育,自学为主,学员可以报名参加讲座学习,也可以在书店购买统编教材《日本茶的全部知识的书》以及冲泡教学DVD光盘。日本对于茶检定考试要求严格,需要全国统一报名,再分不同地区统一笔试,笔试合格者可以参加冲泡实际操作考试,要在数名考官面前演示并接受提问,实操合格才能取得日本茶指导员资格。

  为培养一批红茶专业人才,日本在1985年面向日本红茶协会会员企业的员工不定期培训,1991年设立《红茶资格认定制度》,并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红茶产国驻日本大使馆定期组织品鉴活动,目前已有2600人取得日本红茶指导员资格。

  教育从孩子抓起,日本很注重少儿茶文化的培养。静冈县作为日本最大的茶区,对茶的基础教育极为重视。组织10多人编辑青少年的茶小事典一书,历时1年多时间。内容图文并茂,囊括108个关于茶的基础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通俗易懂, 静冈县中小学的每个班级和图书室均配置1册。

  日本人对茶文化的求知欲旺盛,学习种类繁多的中国茶知识时,会积极了解中国各种名优茶的加工和由来、茶器与茶叶的关联、不同软硬度水质对冲泡茶叶的影响等等。此外,日本对茶文化的培训要求标准化,考试要求统一化,知识研修经常化。在茶文化培训中,对于书本学习和课堂学习以外的实践尤为重视,积极开展茶产地考察,到茶叶加工厂参观。日本对茶文化的多元吸收、培训的规范标准化以及注重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