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主办的第一届国家棉花资源监测平台购销洽谈会在浙江桐乡开幕。与会代表就未来棉市形势、棉价走向、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尽管各方观点略有差异,但未来棉价将向供需面理性回归的见解还是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当下棉价: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目前,我国棉纺织行业迎来了最为严峻的时期。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青翠在会上发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363.89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增速较同期回落7.69%,呈现数量增加、价格下跌的特点;内销方面,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万亿,同比增加12.1%,限额以上服装类零售4182亿元,同比增加10%,打破了一直以来限额以上服装类零售增速都是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历史惯例;2014年1—9月,棉花及纱布价格整体处于下行通道,棉纺企业接单风险加大,纺织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针对棉价走势持续下跌的原因,王青翠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内棉花供需和价格矛盾造成我国大量进口棉花,再加上棉花体制的制约,内外棉价差近5000元/吨,用棉成本大大高于国际水平;二是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相比于越南、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优势不再明显;三是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不足,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四是行业税赋较重,企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王青翠表示,由于存在上述种种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棉纺织企业整体压力较大,但同时市场信心还是在回升,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呈现缓慢回升的特点。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市场需求逐渐恢复,服装零售市场总额同比增长,我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同比增加;欧盟市场整体需求逐步改善,市场零售同比增长,进口增速有所加快,我国出口欧盟纺织品服装同比增长4.14%。总体而言,出口市场总体占比高。从内部环境来看,今年我国全年经济走势稳中向好,内需衣着市场平稳增长,行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项目增速转正,社会融资规模稳步扩大,货币信贷总体平衡,内需市场稳中向好。
政府角色:
从政策制定转向市场引导
“棉花和纺织企业应首先树立起信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贸司商品处处长张显斌表示,尽管目前国际棉价持续下跌,经济形势也比较低迷,但在棉花供给的三个途径来源,即产量、储备库存、进口中,国家是可以对储备库存和进口这两项进行宏观调控的,因此政府有信心引导棉花价格在一个合理区间内。
为达成上述目标,张显斌表示,未来一年国家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控制好储备投放,尽管目前国家有大量库存,但为了让棉花企业放心收购加工新棉、优先销售新棉,国家在2015年3月份之前不会抛售储备棉。即使启动抛储,也必将会是在出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以及新棉销售进度已达到70%—80%的前提条件之下。
此外,在棉花进口的安排上,今年除89.4万吨1%关税内进口配额以外,国家不再增发进口配额;在资金供应上,目前国家已经为新疆即将在国庆节期间出现的收购高峰准备了120亿元收购资金,为整个收购期间准备了600亿元,切切实实做到了“钱等棉”。
未来棉价:
以市场为中心,向供需面理性回归
“目标价格细则已经公布,从制定原则来看,最重要的原则是市场决定价格,这代表棉花价格将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政策成为中性因素,因此供需显得更加重要。”招商期货有限公司上海营业部总经理杨志江在会上提醒诸家棉纺织企业,在以后棉花决定因素中,无需再着重看政策,因为市场决定价格,应更多的关注供需情况。
从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1—8月份棉纺织投资整体向好,衣着类PPI呈上涨态势,衣着类出厂价格上涨0.8%,2014年以来,月度衣着类PPI连续8个月上涨。
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冯梦晓表示,2014年市场格局相对多样, 8月初,郑棉主力合约跌至14000元/吨附近,随后出现反弹;8月份之后,市场步入新一轮博弈,在更低价格层面寻求博弈平衡。仔细揣摩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市场上对利空因素的评论略有夸张,阶段性行情较多。对于棉纺织企业来说,只要有需求,就能找到生长机会。
“针对目前的形势,最好的应对策略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随人则活 随己则滞。”冯梦晓表示,目前我国经济界于衰退与滞胀阶段,但也不乏亮点,融资改革是打破僵局的关键。2014年度我国棉花市场空间密而不闭、行情空间相对有限,价格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传导效应增强。当前国内利空因素基本浮出水面,期货行情有所表达,现货行情有待过渡和衔接。若宏观经济层面改革推进缓慢,为整个年度市场增加沉闷氛围,年度行情难以舒展,均价水平悲观。反之,行情将得以相对乐观。目前商业库存所剩无几,工业库存创新低,企业宜等待行情,寻找入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