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取外汇收入的过程。依照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1)过境交付: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性存在: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4)自然人流动:由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以下11个部分:运输;旅行;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的使用和许可费用;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别处未包括的政府服务。
从国际经济层面考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对于在海外市场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而言,在争取市场份额和利益的同时,更应注意防范相应的法律风险。各国的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业的开展,不仅涉及商事法律,而且受到当地其他法律部门的影响。鉴于国际服务贸易多种多样,难以简单归类,且其法律风险大相径庭,具体情况要结合实际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现仅就国际服务贸易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了解、重视国际服务贸易输入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了解在当地从事服务贸易可能受到哪些法律、法规的调整。其次,要认真审查合同,建议聘请专业律师对合同进行审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第三,要增强证据意识,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支持。应注意收集和整理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合同文本、各方往来的函电或记录、政府颁发的行政许可文书、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报表、记录单等相关文件,并妥善保存。遇有纠纷可作为重要的证据,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的保护。第四,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有效防范风险。行业协会、商会等立足于业内,对本行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有较全面的了解,在为企业提供各种经营信息、法律风险提示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最后,要加强与我国在服务贸易输入国使馆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员工安全。
(黄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