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9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石榴教授”的苦乐年华
——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供销合作社主任门立社
□ 本报记者 张 成 驻陕西记者 党春光 文/图

每到石榴销售旺季,门立社(右)总要和职工们一起装箱,动作熟练且迅速。

 

人物档案:

    门立社,一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普通供销合作社人。1997年,他调任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供销合作社主任,一干就是17年。凭着对供销合作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基层群众的一片真情,门立社将服务“三农”的宗旨牢刻心中,凭借临潼的地理优势,办石榴合作社、养鸡,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基层社逐步发展壮大。他用行动做笔,汗水研墨,书写了一名基层社主任、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他的所作所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立社为本,无怨无愧。

  1997年,正处于改革调整期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供销合作社,因企业连年亏损、经营每况愈下,职工和社员抱怨不满愈演愈烈,弥漫着颓废低迷的气氛。

    17年后,斜口供销合作社市场年购销收入达1800万元,企业固定资产1208万元,帮扶山区农民入社发展464户……当年的斜口供销合作社不但扭亏为盈,而且还带领农民致富,践行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一个人有着紧密关系,他就是斜口供销合作社主任——门立社。

    “当初谁也不想接这个烂摊子,底子差、管理难,干好了是本分,干不好搞垮基层社的黑锅就要背到底。”谈及履职经历,门立社忍不住笑了起来,回忆起那段有趣的经历。

    “那是1997年,当时我还是何寨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一天,区社党办主任穆春峰来找我去基层社调研,我就跟着去了,结果车子直接把我拉到斜口供销合作社,对着围在门口的几十号人,穆主任就说了一句话,‘同志们,这是你们的新主任,大家欢迎。’然后就上车走了。我当时都没缓过神来。职工们把我迎进屋,热情得不得了!我就想,他们这是怕我走啊。看着这么多双期盼的眼睛,我下了决心,怎么也得把斜口供销合作社搞起来!”

    门立社的“立社”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白手起家”搞科研

    种石榴不靠天

    虽然接手斜口社属于“情势所逼”,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是件大事,容不得丝毫懈怠。门立社意识到,做好供销合作社的工作,离不开服务“三农”,而做农业必须抓住优势、做出精品。他想到了临潼的特产——石榴。

    临潼盛产石榴,带领农民发展石榴产业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门立社经过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依托当地资源和联系农民群众的强大力量,组织起来走产供销一条龙新路子的想法。1998年9月,在他的努力下,临潼首家冰晶石榴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然而,石榴有个“软肋”,在成熟期若遇雨淋就会发生裂霉现象。一旦裂霉,石榴成熟后就会很快黒籽腐烂、无法售卖,这也是困扰临潼石榴发展的历史难题。

    “发展产业却要在关键时候看天的脸色,这是对产业的巨大限制,一定要解决石榴裂霉现象。”门立社暗下决心攻克这个难题。他刻苦钻研,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为了仔细观察石榴长势,他常常一整天泡在石榴园,在石榴成熟期,更是没日没夜,晚上都要起来观察好几次。

    “一次外出经过一个苹果园,看到树上的苹果都套着袋,我突然灵光一闪,既然苹果可以套袋,那么我给成熟期的石榴也套上袋子,不就不怕雨淋了吗?我当时激动地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下车赶回去着手石榴套袋的试验。”门立社说,那个时候他就像着了魔一样,脑子里就想着克服石榴裂霉的事。

    然而第一次试验并不成功。虽然解决了裂霉问题,但是石榴套袋影响了光照和温度,石榴的口感下降了很多。门立社并不气馁,继续试验,一次,两次,三次……经过不断摸索,石榴套袋技术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当年便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充分挖掘石榴的潜在价值,门立社开始钻研石榴贮藏技术。他带着石榴一趟趟跑西安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寻求指导和合作,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终于与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斜口成立了实验室,共同研究石榴的贮藏保鲜课题。有了专业的指导,门立社劲头更足了,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石榴加工贮藏技术”和“石榴采后果皮褐变机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运用新技术贮藏的石榴好果率达98.13%,极大地提高了石榴的品质,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但门立社还不满足,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他把石榴送上神舟10号飞船,进入太空进行育种试验。门立社说,他要在石榴中创造奇迹。

    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门立社,却先后荣获西安市石榴加工贮藏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还被西安市农产品流通协会、西安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评为“十佳农产品经纪人”。孜孜不倦的钻研,让门立社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又从行家变成专家。“单从石榴来讲,你做个教授绰绰有余。”跟他合作过的教授如此评价。

    门立社所有的努力,说到底就是为了让石榴卖得更好、农民赚得多些。他领办的西安市临潼区冰晶石榴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村民致富,并将凝结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石榴贮藏保鲜技术向社会推广,使临潼石榴的贮藏量提高了20多倍,好果率提高了80%,极大地增加了石榴的附加值,带动了整个临潼区石榴产业的发展。如今,“冰晶”牌石榴已成为果品里独树一帜的名品。

    帮扶大众为己任

    苦累心中留

    “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在采访期间,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门立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历过创业的艰辛,门立社深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更深切体会到农民对致富的渴望。在解决了斜口供销合作社生存的燃眉之急后,门立社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想方设法帮扶大众。有了创办石榴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2007年,门立社主动承包荒山2100亩,再次领办了西安市临潼区石瓮谷土鸡蛋专业合作社,引导山区农民致富。该养殖示范基地养鸡存栏2.2万只、野山鸡2000多只,年产蛋量23.5万公斤,年销售370多万元;带动农户2300户,年销售收入1600万元,辐射带动发展放养鸡10万余只,使山区农民增加纯收入1200万元,帮助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依靠放养鸡发家致富的新路。

    乡亲们富裕了,他们逢人便说门立社的好!而这背后,门立社也承担了无数的压力,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斜口有两个农贸市场,供销合作社的市场位于核心区域,门立社提议对这个市场进行改建,扩大规模,带动农产品销售。但就是这个提议却惹来不少麻烦,有人上门拉关系、许利益,让他不要改建,见门立社不为所动,又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门立社也发了狠,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把改建干到底!”

    “后来,市场改建成功了,我也没少一根头发。”门立社舒了口气说,“我知道冒多大的风险,但是人不能被这些歪风邪气压住。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事为什么要为了个别人的利益而不做!”

    市场改建后,职工们建议租出去收钱,省事。门立社摇摇头说:“完全租给商户,没有监管,商品质量没保障,万一出了问题,供销合作社也脱不了干系;而且这不利于重塑供销合作社的形象。”也有人提议建立大型商贸市场,走高端路线,门立社说:“盲目扩大,一旦与消费市场脱节,辛苦改建的成果就灰飞烟灭,斜口供销合作社有可能就没了!”门立社带人到西安市区、灞桥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又调研了斜口当地的消费市场,最后提出建设简易门面房的思路,先后建成饮食一条街、土杂一条街、针织一条街、农产品交易一条街。如今,市场年购销收入由原来的17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800万元。

    还有很多的困难,门立社留在心里,未向别人提起。斜口供销合作社的老职工陈大才一口气讲了一大串:“为了保证石榴贮藏果的品质,他亲自上树精心挑选每一个果子,慢剪轻放,惟恐碰伤。在养鸡场起步建设中,由于地处山坡,根本无路,他披荆斩棘,和职工肩扛绳托,把一袋袋水泥、一片片砖瓦运到山坡建筑场所。在他脑袋里,根本没有休假这一概念。当别人团聚过节时,他却带领营销人员跑市场、进超市,不竭余力搞营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企业、为了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在他妈重病住院期间,兄弟几个轮流去医院陪床护理,而他却泡在果园、鸡场忙碌。在鸡场建设缺乏资金时,他把给儿子结婚的钱拿来用于建设。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中,累得他又黑又瘦,有病也只是吃几粒药,从不住院治疗。”

    职工们说,斜口供销合作社能成为陕西省百强基层社,两个专业合作社荣获示范专业合作社,靠的正是门立社艰苦奋斗、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作风和勇气。没有他,就不会有如今的斜口供销合作社。

    对于荣誉和艰辛,门立社都显得很淡然,他说:“我是供销合作社人,为‘三农’服务是我的本分;我也是共产党员,带领村民致富是我的义务。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