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今中国,或者是茶业界不重视商业,肯定有人骂我胡说八道:现在的商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吗?现在的炒作还不够多吗?拿茶叶商标与茶业品牌问题说,我的体会是:茶界农业无处不在,而商业未得精髓。
品牌一定是商业思维的结果,代表着商业的成熟度。它与上游产业的关系很密切,但又很不相同。拿茶叶来说,上游生产领域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品种、品味、质量,甚至风格。当然生产领域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很重要,但大体可以归类到农业领域。
进入下游商业销售领域,主要解决的其实是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知名度与消费者的关系。尤其进入规模化生产后,产品空前丰富,竞争空前激烈,把产品卖出去、卖得多、卖得有价值就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之道,而品牌恰恰为生存、发展提供了解决之道。具体到茶叶,你种得再好,加工技术再妙,但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知名度,就没有信任度,更不会有消费的忠诚度。“品牌×质量=放大的效益”,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品牌为零,不论质量是千还是万,结果几乎都为零。立顿的茶中国人做不出来吗?星巴克的咖啡世界无双吗?可口可乐的配方倒推不出来但口味还模仿不出来吗?答案是NO。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品牌才是企业的空气,没有品牌的企业最终一定会窒息。所以那些知名品牌才会牛气地说:就算我们的加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个精光,但第二天我的产品照样可以卖得很火爆!潜台词是只要地球上有人,我就能找到、能教会代工企业,但我的品牌是唯一的,烧不死,夺不走。
品牌的路径很霸道,它在商业领域按照自己的规律经过野蛮生长、最终一统江湖;然后再对生产领域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是重商主义的精髓,学术点说叫“消费者导向”,大众点说就是“有同行没同利”。因为一个行业的利润一定会归到为数不多的顶尖品牌之下。品牌的路径还很不道德。在美英等国,商标注册领域基本是先来后到原则,发明人没有注册商标,那获利的就不是你发明人。就是说:生产、发明领域有自己的规律,比如勤奋、钻研;商标、品牌领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才是商业领域的精髓——商标品牌是一种知识产权。
而农业思维让茶叶在生产领域就将商业领域的事情包办了,用山头地域名称作为大品类品牌“包举宇内”,其实质是“自我了断”:茶业缺乏商业领域大品牌的生长机制,没有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也就断了品牌回头再兼并小生产者、扩大规模,最终共享品牌溢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