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跳出确定性迷恋

□ 新营销

 

  行为经济学理论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以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A:你一定能赚3万元;B:你有80%的可能赚4万元,20%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当人们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益。这个现象被行为经济学家称为“确定效应”,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无独有偶,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分析人性的六大需求中,第一个基础需求便是确定性。第二个需求是不确定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需求,生活中人们不断地权衡和博弈。一方面,通过各种确定性构建生活的舒适区,另一方面,人性需求是一个逐级提升的过程,确定性在一定程度后成为一种束缚和牵绊,而人类的进步、成就和能量往往来自不确定性这一更高的需求。

    在协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中,大部分人会有贪恋确定性的偏好。对企业而言,如何对待确定性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经历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到当下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仍有不少企业秉承着工业时代的思维——对确定性的迷恋和捍卫。这种迷恋往往发生在曾经持续领先的大企业身上。回想近年来已呈现颓势,甚至倒闭、衰落的大咖,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看起来如此确定的竞争优势,竟然如此脆弱不堪。

    任何企业都无法在确定性中领跑市场,唯有在不确定性中激发创新的能量,才能完成蜕变。企业的成长需要协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此消彼长,克服确定性的弱点,激发不确定性的力量。

    营销同样是一门洞察人性需求的艺术。有一种基于确定效应原理的促销手段,利用的便是消费者对确定性的迷恋。比如,一家洗衣店打出告示,一次洗三件,可以免费洗一件。这种让利方式要比平均降价25%更有效果。对消费者来说,完全免费是一种确定得到的优惠,要比折扣更具有吸引力。而随着营销创新,不确定性需求日渐成为消费者的新痛点。一次商家以不确定的未知为卖点,同样吸引了顾客的眼球。

    《黑天鹅》的作者在新书《反脆弱》中说,与其徒劳地预测“黑天鹅”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临,不如让体内形成一种类似于“抗药性”的抗脆弱机制。不做束手无策被风吹灭的蜡烛,而做野火,因为风的到来变得更加旺盛。“反脆弱性”启示企业,真正的王者是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并持续称霸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