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前几天已经启动了全球路演,据说投资者为了见马云一面在酒店大厅外排起了长龙。阿里此次在美整体上市,有望融资200亿美元。这将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上市融资案。阿里最新的招股书显示,招股定价区间为66~68美金,以此招股价测算,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的市场估值在1542~1698亿美金左右。受这一消息影响,阿里大股东雅虎盘后上涨,创6个月新高;而京东则下跌4.06%,报收于29.03美元。
谈阿里,一定离不开京东。就在几个月前,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到17.8亿美元,是截至当时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大的一次IPO。阿里是大块头,它每动一步带起的浮尘,都能杀敌千万;而京东则是第二大高手,相对小的块头,但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不经意间总能给对方精准打击。高手交战,招式比拼的背后是内功心法的较量。
战略:阿里大平台VS京东的十节甘蔗
阿里最早的雏形是一个商品交易的网站,即阿里B2B平台。当平台稳定后,马云在03年创立了C2C淘宝平台,并成功实现本地化。之后的5年,是淘宝平台的做大期。依附于大淘宝衍生出来支付宝、广告系统、微小企业贷款等相关业务,使阿里稳定盈利,并坐稳电商第一把交椅。直到2008年,阿里建立了淘宝商城(后改名叫做天猫),做B2C业务。阿里随后打通了B2B、大淘宝、天猫、云服务等平台,并开始着手建设菜鸟网络,实施“大阿里”战略。
至此,可以看做阿里在传统PC电商的布局基本完成。2013~2014年,阿里又逐步开始了移动电商、O2O的布局(手机淘宝、投资微博、收购高德,与银泰联姻等)。
如果将阿里比作一个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平台所组成(阿里B2B、淘宝、天猫、云服务、阿里金融、阿里妈妈、一淘、聚划算、以及高德、微博、菜鸟等)。平台间各种组合,资源、流量灵活共享、数据打通(最典型的是淘宝与天猫的关系)。
电商平台的核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将需求方和资源方按照更经济的方式重新配置。广度上,它通过平台的优化、用户体验的增强,来吸引更多的需求方和资源方链接进来,信息流通。比如淘宝平台的架构、界面设计、品类分类、用户体验等,早已成了业界标杆;深度上,它不断进行平台的战略升级、整合(从B2B到C2C到B2C乃至移动电商、O2O)。
正是这种立体维度的大平台战略,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帝国。
阿里总是不遗余力地打造大平台是由其模式决定的。与买卖式电商不同,平台电商做的是流量的生意,它主要靠针对商家营销收费、店面租金、广告费用、交易扣点等。因此,它需要不断地增大自身的体量、并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平台完成交易。而越多消费者使用平台,针对更多商家的佣金、扣点、营销收费才能越多。这种盈利模式被商家们戏称“平台+收费站”。可以看到,流量是阿里最核心的生命线。而平台的整合、壮大期犹如闭门修炼,是阿里每个时期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
阿里战略的实质就是搭建平台——>做大平台——>盈利——>拐点出现,平台升级,反复类推。
很多人都会拿阿里和京东来做比较。从业务模式上讲,这种比较并不恰当。因为两家公司模式不同。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两家公司又都为用户提供电商服务。相比于阿里的大平台战略,京东的战略则会显得封闭一些,偏向于控制。
老刘(刘强东)最为知名的是他的”倒三角“战略以及近期谈到的”十节甘蔗“理论。所谓”十节甘蔗“,实质上是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的分配。京东的做法是“吃掉更多的甘蔗节数”,即不只是做交易平台,还要将业务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并通过持续的成本降低实现多环节的盈利。老刘认为那些只做单一环节(例如交易平台)的企业则容易走向另一个境地,即把自己的规模越做越大,却挤占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可持续。
其实,十节甘蔗的说法比较贴切地抽象出了京东模式的实质,即把控整个零售环节,无缝为用户提供服务。十节甘蔗描述的是正是消费品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模型,对应的是电商中的B2C模式。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B2C在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比达到40.4%,B2C市场增长迅速,预计2014年在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比将近半。也就是说,随着消费者购物意识、对品质、服务的重视,B2C将会是未来几年线上越来越重要的购物模式,也会是今后京东和阿里正面交锋的主战场。
当未来几年后网络购物市场出现拐点时,单纯的交易平台式B2C将会被迫转型。而到那时,阿里的移动电商、O2O平台一定又会升级完毕,开辟出新的蓝海,从战略层面打击对手(中国的个人消费水平还远未到天花板)。而如果京东想超越阿里,应该要趁着现在阿里移动电商布局未完,抓紧进行以自建物流为优势的O2O,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布局。
经营:京东深耕VS阿里高增长
2014年Q2,京东的财务表现应该说是符合市场预期的。京东Q2 GMV达到630亿,同比增长107%;净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64%;活跃用户数达到3810万,同比增长94%;订单数也有126%的同比增长。
可以看出,京东上半年依旧在进行品类扩充,活跃用户数的增加也带动了交易额、净营收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物流建设方面,仓库个数环比增长13%,达到97个;配送中心环比增长12%,达到1808个;京东配送的城市覆盖数达到1780个,环比增长27%,而对应的订单履约费用环比增长47%。
这些数据表明,京东Q2继续实施大规模物流体系建设,在品类扩充的同时,不断进行物流体系升级,用优质的物流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下单。
同时,由于Q2与腾讯的战略融合,产生了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其他相关费用,产生5.8亿净亏损。
在效率方面,京东Q2的存货周转天数一直稳定在34天左右,并没有随着SKU的增加而变长;同时,应付账期较Q1也在缩短,达到48天。这再次说明,京东的物流体系是京东最有竞争力的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在成本方面,京东Q2与腾讯进行了战略合作,融合了拍拍、易迅、QQ网购等腾讯电商部分,以及微信、手Q等流量入口。营销、研发、订单履约费用大幅上涨,体现在与腾讯融合相关的物流员工、研发员工的招聘、薪金支出,以及与腾讯战略合作的无形资产摊销上。
从财报来看,京东依旧在执行”十节甘蔗“战略,在电商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整个零售渠道与用户的无缝对接。依靠Q2订单量的增大以及稳定的物流体系升级建设,继续实现营收增长。
但Q2中营收增长的部分实际上与腾讯融合的战略花费相抵消,并且还有近6亿元的净亏损。而这部分巨大的资产(易迅、拍拍、各种移动入口)究竟该如何增收、变现,将直接关系到京东下半年及未来的经营表现、移动布局的效果、乃至与阿里的竞争。
阿里2013年的GMV达到15620亿元,这个规模已经远超eBay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
与京东不同,阿里巴巴本身并不直接售卖商品,也没有库存。纯平台模式下,其毛利率水平一直很高(2011年以来,阿里集团毛利率一直在70%上下浮动)。
与此同时,阿里的费用率近几年也保持在25%左右,使得最终净利率保持在45%左右(2014年Q2更是达到了78.3%)。
在2014Q2费用开销中,技术开发费用占到47%,花费在网站平台建设、架构升级、研发人员薪资等部分。再次说明了阿里的平台模式重点在平台体验的建设。因此,虽然阿里Q2营收小于京东,但这种模式产生的净利率是京东等自营模式所不可想象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Q2阿里巴巴移动端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922.5%,但目前变现能力(移动端收入/移动端交易额)仍较低,不到1.5%。和PC端的营收相比,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移动端屏幕小,广告位盈利并不适合,同时移动端购物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也与本地服务多关联。
这说明,阿里已在移动端平台的建设已经到了做大期,但还未到充分盈利期,而京东如果想在移动端挑战阿里,单独通过App抢占市场已不现实。未来其一定会充分借助微信、手Q等一级流量入口,向阿里发起真正的挑战。
通过战略和经营分析,在PC端,阿里通过大平台的不断升级、开放、融合,已经建立起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并且稳定盈利;而京东则继续在完善用户体验的道路上义无反顾,通过自建物流优势,提供给用户差异化的服务。
而未来的移动电商中,手机淘宝已经在布局中,京东下半年也必会利用腾讯融合相关资产,掀起另一番波澜。京东与阿里两大高手的电商之战,好戏继续上演。
(谭恩)
图说:
Facebook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的启示
今年9月15日,Facebook的市值历史性突破2000亿美元。
2012年5月18日,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60亿美元(其中旧股东套现90亿美元)。
但在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就跌破发行价。短短十个交易日内,市值较38美元对应的900多亿美元蒸发280多亿美元。
2012年二季度(也就是Facebook上市的那个季度),年轻的Facebook出现“用力过猛”的迹象。毛利润率跌了5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加三项费用合计占到营收的163%,当季经营亏损7.4亿美元。
财报发出后,Facebook一路跌破20美元,9月4日收于最低点17.73美元,相当IPO于发行价的47%。
2012年三季度开始,Facebook开始洗心革面,营业成本加三项费用合计一下子压缩到相当于营收的70%,到2014年二季度仅为52%。
开源节流之后,Facebook的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开始艰难爬升,2014年二季度分别达到13.9亿美元和7.9亿美元。两年间,日活跃用户一路增至约8.3亿。
除了业绩骄人,Facebook今年的两宗收购也引人遐想:2月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7月用20亿美元收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厂商Oculus VR。
从2012年9到2014年9月,整整两年,Facebook股价涨了4倍多,市值终于站上20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22位。
不赚钱就是危害社会!带着科技光环兜售概念,不计亏损做大营收,可能博得部分投资人追捧,市值或许可以窜到几十亿美金。
但Facebook的历程业说明:概念好,有数亿日活用户,同时还得赚钱,才能得到多数投资人认可,才有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