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京市场一年多的罗森便利似乎今年迎来了“小宇宙爆发”,连续四个月每月开一家新店,不仅如此,其一改往日谨慎作风,在北京部分商业中心选址的策略引发了一场选址革命。
但值得思考的是,商业中心的选址,周末客流稀少如何解决?激进的策略是否能让罗森释放正能量?未来便利要走向哪里?从北京市场来看,仍然不明朗。
成为写字楼配套之一
今年7月,全家在考察了足足两年之后,终于在首都机场布下了其首批门店的点,完成了开拓北京市场的第一步,而比其早一年进京的罗森,突然发起了攻势。
记者了解到,罗森在今年在北京的一系列动作让业界侧目。5月,西直门店开业,6月,常营路店开业,7月,其在民生大厦内的店开业,8月,罗森在CBD银泰中心地下二层的店面开业,而此前一年,罗森一共才开店5家。
深耕京城商业多年的7-11也一改此前开店谨慎的扩张态度,不仅提速开店,还首度松口选址要求,将通州、甚至北五环外、南四环的丰台均划入选址范畴。同时,好邻居、全时等本土便利店品牌,也相继对个人开放加盟。
纵观罗森的选址规律,除了今年的银泰中心,去年开业的环球金融中心店、恒基中心店等说明罗森在选址策略上更为激进和冒险。
在上海全家拓展部负责人李建鹏看来,罗森这样选址不足为奇,全家在上海也有类似的店铺,上海全家在购物中心或者商场开店,商场有保底抽成,实行扣点模式。而且开在商场内的门店,一般是结合写字楼开设,有固定的消费者以及便宜的价格,让其便当午餐跟商场快餐相比仍然有竞争力。“便当的价格介于8.5元~15元之间,而且质量稳定,定时推出新品,比较符合在写字楼上班员工的口味。”
一位北京本土便利店企业拓展方面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罗森在CBD银泰中心的入驻可能因其是纯日资企业,进商场虽然得过商务部的手续,但可能会简化很多,只要其觉得商场体量足够支撑便利店就可以开,便当以及小零食、甜品、饮料等可能更多针对那些不愿意在商场快餐排队的工作人员。
在李建鹏看来,以北京目前的便利店市场而言,选址在写字楼和商务区的风险要低于居民楼的,不过上海则不一样,居民楼的租金便宜,成本低,便利店接受度比北京高。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上述业内人士的肯定,他表示,7-11、罗森,以及本土的全时便利,关于商务区和居民区的门店比例,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会更倾向于在商务区选址,甚至还有写字楼为了吸引优质便利店,打出一些优惠租金的办法进行招租。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尴尬
对比北京便利店对写字楼和商业中心的青睐,地铁则显得“不招人待见”,在北京,只有地铁口的地上才会见到便利店,地下通道以及地下出口的便利店并不多见。
事实上,不仅在北京,其他城市也存在此类情况。杭州地铁内的华润VanGo两年前高调拿下杭州地铁1号线29个站点的签约,开业两年后业绩却无亮点可言。
有人质疑,匆匆赶路的乘客对地铁便利店的贡献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浙江联华快客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剑认为,虽然在部分站点人流量可观,但是地铁停留时间短,班次多,地铁便利店很难吸引乘客驻留。过路乘客并不代表是有效客流,顶着高昂的租金,便利店投入产出难以成正比。
在北京,地铁有便利店商业规划的并不多,同样有着高客流的首都机场则成了新开门店的首选。今年7月底,全家便利在首都机场的店面被曝光,目前仍未开业。
据了解,首都机场的便利店业务此前仅限于航诚便利店一家,直至去年才陆续对其他品牌开放,目前在首都机场,除了航诚便利店之外,还有华润VanGo便利和好邻居便利店,入华十年的7-11以及罗森均未在机场布点。
业界认为,机场过高的房租成本和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多数便利店品牌放弃在此开店的重要原因。在好邻居总经理陶冶看来,首批门店选址机场是出于树立品牌形象的考虑。而李建鹏也向记者表示,全家北京首店选址首都机场更多是出于战略考量。
李建鹏向记者介绍,这种情况在上海则是另一种景象。全家在上海地铁遍布了70多家店铺,客流被高估的风险并不存在,因为强大的客流可以拉动其在地铁的门店消费。“除了上海,全国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地铁便利都做得不是太好,主要原因是当初上海做整体规划时,考虑到和商业百货结合,北京则“为人民着想,没有为商业着想”。
全家在上海地铁的门店,可能早餐、零食卖得好,便当有可能没有写字楼销售得好,整体营收也略逊于写字楼,但销售仍然比较可观。至于北京地铁便利,仍需要时间去培养消费者习惯。
不过在上述资深人士看来,这不是培养习惯就能解决的。他告诉记者,像地铁、火车站等地属于高密度人流聚集区,而便利店经营则都是行政审批制,地铁内本来人就多,疏散不了,政策上并不太支持地铁便利。“从客流和消费能力上看,北京地铁的便利店成长空间非常大,其实以前在北京一号线和二号线里面有卖汉堡的摊点,现在全部被清理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向记者举例说明,北京的物业都是管理型物业,很多楼都只留一个门,为了便于管理,而在上海、广州等地,属于服务性物业,城市理念不同,行业业态也会有差异。
未来会重回社区
地铁因为政策原因不好入驻,老旧居民区、政府机关大院、军区等地多半内部消化。如此,留给便利店的好位置并不多了,所以,进军写字楼似乎成了便利店选址的共识。
李建鹏告诉记者,在上海,全家便利在商务区的比例在降低,未来会把更多比例的店铺开在居民区、高端社区等,因为从发展趋势上讲,上海居民对便利店的接受度非常高,这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但是在北京,很多便利店的选址却倾向于写字楼、商务区等,居民区反而并不多。在李建鹏看来,一方面北京便利店办理证照非常严格,在居民区选址,房屋适用类型和经营范围方面,很多店铺难以达标。另一方面,商业区或者写字楼的便利店销售也会高一些,因为北京便利店还处于发展阶段,成熟度并不高,很多商业区的点并没有布满,机会也比较多。
不过,罗森依然面临高租金风险。据一位接近银泰中心的人士介绍,银泰中心底商租金约30元/日/平方米。以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粗略计算,罗森的月租金约18万元。7-11在京门店的月平均营业额为40万元,扣除成本、废弃以及盈亏(由加盟主负担)之后,在未付人工费及门店房租的前提下仅能剩余不到15万元。按此推算,名气不如7-11的罗森,面对18万元的房租风险不低。
对于这样的数据,李建鹏告诉记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家店肯定会亏损。据其了解,目前北京写字楼租金平均下来大概在20元/日/平方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算,7-11、罗森等在北京过得还不错。不过李建鹏透露,全家在上海的月营业额要高于7-11,但具体数字并未透露。
而一位7-11门店店长告诉记者,7-11在北京的门店销售额没有那么低,而且租金不会那么高。
其实高租金往往是稀缺的网点逼出来的。“首先是优质商铺资源稀缺,这一方面限制了开新店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推动租金不断上涨,造成经营成本高企。”北京联华快客上任总经理杨爱国说,南方城市自发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商业街很多,便利店的选址也相对容易。但由于北京自明代以来就是政治文化中心,长时间形成的城市基础和市民观念决定了大而全的综合商业项目比较容易落地,而适合便利店的地方却不多。
李建鹏也坦承,选址挑战主要是好的网点越来越少,便利店对于好的铺面承受度比较低,相对于餐饮、水果店、零食店等,便利店的承受力度比较脆弱。
新闻1+1
日本便利店为何如此成功?
目前,在全国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租金,人工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的竞争环境下,大型零售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开始加速。仅2013年一年间,全国百货店的关店数量达到23家,外资系的大型综合超市,关店数量达到28家,中国的零售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其实,日本的零售业在20年前也经历了同样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打击。1990年左右日本的经济随着人口增长的停滞陷入了持续低迷的时期,1990年至2013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速不到1%,期间多次出现负增长。日本零售业态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2001~2011年间百货店市场规模整体下降了29.8%,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缩达到28.2%。
而在这10年当中有所发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药妆店和无店铺销售(包括通信销售和网络销售)。从各个业态的坪效来看,便利店以140万日元/平米的数值高居各业态的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连锁企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便利店企业占据5个席位,其中7-11名列榜首。
纵观日本小型业态的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也给中国零售业的转型带来一定的启示。
日本便利店发展背景
日本的便利店经营模式于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入,80年代伴随着女性踏入社会的比例的上升,对于24小时便利的需求增强,便利店迅速扩张,在此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日本零售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9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经济低迷的时期,各类大型商业业态发展受阻。而由于小型零售业态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各便利店企业加强了门店运营能力,扩大了商品品类与服务类型,使得便利店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放宽了对于便利店企业经销品类的限制,银行ATM等金融服务成为便利店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自有品牌的开发、细分业态的诞生也在继续推进着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便利店行业反而在2000年之后呈现非常稳步的上升发展趋势。
开发新品和完善服务
以7-11从商品到服务的转型为例来说明,最开始店铺只是个迷你的小型超市,之后发展成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然后再提供品类丰富多样的快餐食品,同时不断扩充各项方便于消费者的服务内容。这些尝试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生活便利性需求的变化。
在日本7-11,快餐和每日配送食品占到门店零售额的38.3%,店内的快餐食品,都采取自我开发的方针。总部开发团队的员工人数将近150名,并组成了便当供应商、专家、料理专家成一体的团队协作体系。店铺商品约2800品种,其中每周推出的新商品数将近100种,每年更新商品数约70%。
目前,在日本的便利店不仅能解决一日三餐之外,诸如ATM取款、打印、缴费等各项服务都能在便利店实现。通过对众多来店顾客进入便利店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购买商品还是主要原因占89%,但同时还有其他目的(如厕、ATM取款、打印、缴费等)的也占80%,其中只是单纯为了购买商品进入便利店的比例只有20%,可见便利店内服务项目对于顾客的吸引力非常强。服务功能的充实增加了顾客的到店频率,推动了商品销售额的增长。
近期的便利店,为了满足老龄顾客群的需求,推出了送货上门的业务。门店专设小型配送车,针对一些畅销常用的商品品种提供针对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龄顾客就是非常方便的举措。
追求坪效的最大化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单店面积在110平米左右,SKU数在2500品类左右。平均客单价能达到46元,坪效在9万元以上。店铺销售的死敌是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缺货,卖不出去的商品却占据很大的货架面积。所以有必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增加畅销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导入,才能给顾客带来更满意的商品体验,从而提高来店频率,增加销售额。
同时,撤除滞销商品,可以帮助减少不良库存,从而减少降价商品的比例,品类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整体利润的提升。这需要过对每日的POS数据进行彻底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
有效差别化
很多小零售商都采用专营店的方式,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经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同样较好地生存了下来。
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业的零售巨头永旺自2005年开始发展与便利店同等规模的小型食品超市业态。该食品超市名为“MyBasket”,已发展到有450个门店,并实现了单年度的盈利。这是以人口的城市回归和老龄化为背景的新业态的尝试。虽然从外观来看类似便利店,但店里多以米,生鲜等食材为主。
顾客多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长人群为主,价格也远远低于便利店。借助永旺集团整体的采购能力,可以通过“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实现低价格,和便利店适当的实现差别化,而小商圈的便利性与社区体验这些非价格竞争优势是大店铺所难以提供的。
从全球零售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沃尔玛、家乐福和英国特易购等零售企业巨头在本土都积极拓展卖场面积在1000平米左右的小型超市业态。
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零售企业尚未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店铺经营模式,无论发展哪种经营模式都需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当在同业内进行差别化,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开拓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