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9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关爱贫困学子 情满赣鄱校园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百福慈善基金会3年资助贫困高中生3万人
□ 徐平岸 黎长生 翁 江

 

  用心关注贫困学子,用爱播种求学希望。9月初,正逢开学之际,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百福慈善基金会2014年度捐资助学活动正在赣鄱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己捐资1212万元,按照每人1200元的标准,共资助贫困高中生10100名,捐助款项直接汇至受助学生的个人账户上。至此,百福慈善基金会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己走过第三个年头。

    三年来,百福慈善基金会始终坚持“帮困助学、奉献社会”的办会宗旨,围绕慈善和爱心事业,持续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共捐资3650多万元,资助贫困高中学生3万余人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爱心捐助热潮,带给贫困学子一个又一个奋斗希望。

    捐资助学 掷地有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西省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初中有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也有各种助学金、奖学金或农信社等银行的助学贷款扶持,只有贫困高中生助学政策还处于空白,每年仍有数万名贫困高中学生因家庭贫困难以完成学业。2012年,由江西省联社发起、江西省88家农商银行、合作银行、农信联社共同捐资成立了百福慈善基金会,共募集基金2亿元,每年将基金收益(约120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江西省内的贫困高中生,为这些处于政策扶持空白的莘莘学子提供资金帮助。

    “百福慈善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以帮困助学、奉献社会为宗旨,重点帮扶高中阶段的品学兼优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圆少年们志存高远的大学梦。”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董事长、百福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肖四如说。三年来,百福慈善基金会充分发挥全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建立可持续运行的公益慈善平台,推进基金会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使之能够持续帮助更多贫困学子,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以实际行动架起帮困助学的“爱心桥梁”。

    运作规范 捐赠透明

    “经过三年的运转,百福慈善基金会初步形成‘各级捐资、集中运营、定向资助、惠在当地’独特的运作模式,兼顾了基金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和惠及当地的属性,有利于农信社联系基层群众、惠及贫困群体、回馈经济社会,有利于基层行社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江西省政府顾问、百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熊盛文表示。百福基金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和运作,是江西省首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江西首家由金融企业发起设立的慈善基金会。

    为规范运行、阳光操作,百福慈善基金会按照“规范管理、严格流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强化宣传、提升影响”的工作思路,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强化自身建设,严格日常管理,规范操作流程。

    捐资助学的具体操作流程为: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出具意见——所属村委会(居委会)出具意见——当地教育部门出具意见——县级成员行社审核并汇总——办事处(市级成员行)审核并汇总——基金会审定划款至受助学生账户。捐赠过程中特别增加了居委会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审核环节,并在学校张榜公布一周,提高了受捐助学生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确保有限的资金支持真正需要捐助的贫困学生。

    广洒爱心 持之以恒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三年来,百福慈善基金会通过举办现场捐赠仪式、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开展征文比赛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基金会办会宗旨、主要任务和操作流程,增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更多人了解、关心、支持基金会的成长和发展,激发信合员工和社会各方的参与热情,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荣获“江西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助学圆梦情无垠,百福有爱传万家。百福慈善基金会每年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项目,先后分2次共捐资60万元,帮助解决中国南昌SOS儿童村孤儿学习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为其添置家具、生活电器、电脑等物品;在江西莲花县实施“一村一高、一乡一大”捐赠助学活动,两年来共捐资40多万元,对每个行政村一名高中生、每个乡镇一名大学生共计17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百福慈善基金会为全省企业慈善带了好头,在全省企业中起着标杆作用,扩大了江西农信社在全省的影响,引导了更多企业参与到慈善当中。”江西省政府顾问、百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熊盛文对此深有感触。

    倾心办慈善,和谐促发展。

    江西省农信社(农商行)在十年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主动感恩回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刷新着改革发展数据:各项存款余额由420亿元上升到4400多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从300亿元上升到2600多亿元,存贷款规模十年增长近10倍,市场份额从改革前的全省第四位升至第一位;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抗风险能力也不断提高,不仅消化了50多年积累下来的近30亿元的历史包袱,还发展成为全省的创税大户。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