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9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理薪酬制度有助于金融系统稳定

□ 项 峥

 

    在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逐步释放背景下,改革金融企业薪酬制度,减少金融企业经理层短期行为,将有助于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

  近日,央企薪酬改革名单出炉,适用企业总计72家,包括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的53家央企,还包括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央企。《改革方案》将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增加任期激励收入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企业长远发展,防止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在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逐步释放背景下,改革金融企业薪酬制度,减少金融企业经理层短期行为,将有助于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

    金融业薪酬制度不合理,是诱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美国金融业过度追逐利润,薪酬制度设计上普遍重视当期经营绩效,导致金融企业经理层短期行为盛行,相当程度上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繁荣与大发展,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结构设计极其复杂,对财务杠杆的利用达到极致,其结果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显著下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不断自我膨胀,最终因为实体经济冲击引发了百年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曾经一度美国投资银行家收入傲视其他行业,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风险有所上升,鼓励短期行为的金融业薪酬制度“功不可没”。其作用机理在于,激励制度设计自发形成利润目标稳定高增长机制,而为实现利润稳定高增长目标,金融机构经理层挖空心思规避金融监管,回避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减少资本耗费,努力获得额外利润。而传统同业业务、表外业务成为金融创新重点领域,不断在传统经营范围向外大幅拓展延伸,实现了超常规增长。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同业业务与司库呈现出分离态势。金融同业业务原本是金融机构为满足短期流动性需要所开展的同业资金融通业务,属于司库范畴。但在利润追逐动机下,金融同业业务出现一定程度异化,与司库职能呈现出不断分离的态势。据测算,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同业同比增长26.35%。金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二是同业业务扩张是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为代价。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流动性总量规模庞大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金融同业业务无序扩张,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当前金融市场典型的同业业务,除了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同业拆借外,大多同业业务都要涉及三到四家金融机构。每经过一家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

    三是金融同业业务加剧了金融市场期限错配矛盾。目前金融市场同业业务创新加剧了金融市场整体期限错配的矛盾。一些金融机构将同业拆借市场融入的短期资金用于期限较长的实体经济融资,使得短期资金滚动接续长期资金运用,增加了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性。

    四是表外业务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的重要载体。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重点。适应我国居民不断增长财富管理需要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些业务往往存在销售误导、满足金融机构表内业务管理需要、利益输送、庞氏融资等特征,使得中央银行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成效出现一定折扣。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为例,普遍存在有违公允价值的内部交易,满足银行存款考核需要,将表内贷款转化为非标资产等情况,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五是同业业务、表外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相互融合加快。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同业业务、表外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界限日渐模糊。为满足实体经济表外融资的交易结构,往往涉及金融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交易链条延长,虚增了金融机构资产总量。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计账原则,一笔融资经过一家机构,其资产被核算一次。若经过3家金融机构,则金融机构资产总量将3倍增长。

    六是金融风险在所谓的金融创新中急剧增加。金融创新也有价值导向。如果金融创新能够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风险、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需要,那么这些金融创新就是有价值的,需要不断鼓励。反之,则应该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进行规范。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相当部分是毫无价值的,一些金融机构所谓的通道业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为金融市场风险跨行业传染的载体,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合理薪酬制度将有助于消除金融机构过度、盲目创新的动机。将短期激励与金融机构长期稳健经营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金融机构回避金融风险的主观经营倾向。由于金融风险暴露存在滞后性,在业务存续期内,金融风险暴露往往在到期日附近。如果仅仅是依据当期利润兑现目标考核奖金,就难免会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风险。因此,从有利于金融市场长期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薪酬改革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