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高奶价不仅给靠挤奶营收的上游乳企带来福利,以原奶为原料的下游乳企也赚得盆满钵满。
截至目前,乳企半年报纷纷亮相,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和中国圣牧3家上游乳企,以及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4家下游乳企“一起发财”,共赚了47.81亿元。
因为饲料成本增长,原生态牧业方面表示:“我们能够将部分成本增幅转嫁给(下游)客户。”而处于下游的伊利股份方面则将利润增长主要归于“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去年下半年产品售价调整”。
一位资深乳业专家分析称,“原料奶成本在终端产品价格中的占比只为一半左右,其他还包括包装、营销、人工等其他因素。”比如,蒙牛特仑苏有机纯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该款产品的原奶采购均价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产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仅为1元多,不会超过2元。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奶荒”福利已不再那么丰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奶源缺、奶价高将是困扰乳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
作为靠出售原奶为主要收入的上游乳企,显然希望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因为高奶价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半年报显示,现代牧业上半年实现营收25.85亿元,同比增长86.2%;净利润为5.23亿元,同比增长240.6%。
东方艾格乳业首席分析师陈渝分析称:“资源约束和养殖业水平低是决定目前中国原奶价格高的主要因素,不过目前国内原奶价格处于下滑通道,这将会触碰养殖企业的底线,谨防散户杀牛以及大面积退出的恶果。”
原奶价格的波动,意味着下游乳企的原料成本压力也有所变化。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价格调整,下游乳企也在消化国内高奶价。
去年下半年“奶荒”带来的原奶价格走势变化,是经济周期性的一种表现,影响了乳业上下游。
随着国内原奶价格出现拐点,伊利、蒙牛等企业的存货明显攀升。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货为50.9亿元,蒙牛存货为44.6亿元。
随着奶价的回落,乳企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有所提高。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乳品产量为222.9万吨,同比增长2.21%,液体乳产量199.7万吨,同比增长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