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究竟还需要纠结多久?
听说是两年。
最近的一则消息称,农地经营权可抵押的先决条件——确权颁证和法律法规修订等重要工作有望在两年内完成。
消息中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也没有明确的消息来源,但还是让人们充满了期待。
因为这项金融创新的过往,太过纠结。
农户纠结的是,如何才能找到钱扩大种植规模,对种植项目做更多的投入;银行纠结的是,要不要冒着风险尝试用土地抵押方式投入更多贷款;法院纠结的是,针对农民无力还贷,银行提出将土地再流转用于抵债,是否该予以强制执行?政府纠结的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暂时缺失的现状下,究竟该以多大的力度和勇气来推进这项工作?
正因如此,虽然多个省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早已尝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工作,但很多年过去了,由于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有待明确,加之确权颁证还未全面完成,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短期内这一信贷模式难以在全国推广,只能停留在试点层面。
先行者们对于土地经营权抵押的风险判断是相似的,但防范风险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
或是成立村级担保合作社,在村级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个流转平台,由合作社向银行出具“三权”抵押贷款承诺书;或是引入第三方担保人做担保,主要针对个体农户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或是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基金或是设立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银行提供这类贷款的担保。
另外,在地区选择上,银行倾向于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并且建有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以及县级(含)以上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度的地区。在客户选择上,则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
虽然防范风险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先行者们面临的困境却是相似的。
缺少贷款违约后的司法支持、缺少权威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缺少规范的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缺少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创新既需要完备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否则只能纠结于风险与创新之间,迟迟迈不开前行的脚步。
金融创新,不该在纠结中慢慢长大。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不能仅凭银行一己之力,最终还需要政府拿出魄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