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棉花新旧年度交接之际,2013年9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GB 1103.1国家棉花标准。时隔一年,2013/14年度的棉花加工企业适应情况如何?执行情况如何?在新的2014/15年度新国标又将在中国棉花改革之年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棉花网记者采访了河北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陆世栋。
记者:2013/14年度是新标准实施的第一年度,对于这过渡的一年,您怎么看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的适应情况?
陆世栋:2013年度是全面实施以颜色分级检验为核心的新棉花标准的第一年,借助于企业棉花交储的积极性,新标准得以全面贯彻实施。总体来看,新标准的客观、公正、科学的特性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同时收购加工企业为适应新标准分级体系和价差表的规定,取得企业最大化的利益,对棉花收购、加工环节的生产控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产生了一些做法。但是,受收储和国储棉拍卖的影响,市场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新标准还没有实质影响到贸易和使用环节。
加工企业适应情况有以下几点:
1.企业基本接受了新标准的分级方法。新标准取消了感官检验,使检验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减少了加工企业对检验结果预期的不确定性。
2.有的企业对新标准的理解还没到位,还有挥之不去的品级观念,对新标准有一些迷惑的地方,仍然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3.企业的技术人员急需深入学习、研究新标准在棉花收购加工中的实际应用问题,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对新标准还不够了解,甚至有的还不知道基本的分级规定。
4.应用新标准时,轧花企业在收购、加工的做法上做了一些调整,但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5.价差表与标准分级之间的关系不清楚。
6.还未建立起轧工质量P1、P2、P3各档和不同籽棉的对应关系。
记者:新标准在这一年的执行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和问题?
陆世栋:简单说就是不会用新标准算账。企业不习惯于综合新标准的各项检验指标得出一个合理价格的做法,仍然习惯简单的用颜色级代替品级的方法来算价格。例如,同样白棉2级的两批棉花,一批是轧工P1、马值B2,另一批是轧工P3、马值C1,两批棉花价格、质量差距是很大的,不能只用颜色级来制定价格。
另外是不会检验。检验方面,检验人员做不到把颜色和轧工质量分开检验,仍然合起来看,检验颜色时受轧工影响,检验轧工时受颜色影响。这样就形成了正常的棉花还能够区分,特殊一些的棉花就会检验错误的现象,误认为,颜色越黄,颜色级越高,主要原因是对棉花颜色的变异规律不掌握,不清楚反射率和黄度值的相互变化关系。
以前按衣分和成熟度定收购价格的习惯被打破,如何定晚期花收购价格,企业还不清楚。早、中、晚期籽棉的颜色级不同,在新疆,部分晚期棉花颜色级高于早期棉花颜色级,衣分低于早期花,晚期棉花的收购价格会产生变化,但企业按照以往习惯对此现象往往不理解。
记者:虽然新标准实施一年,可是大家还在质疑国储棉质量问题。面对种种质疑,您怎么看新年度棉花质量,今年棉花质量在新标准实施中是否能有根本改善?
陆世栋:排除天气因素,棉花质量因新标准的实施得到改善还需要些许时间,这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这个决定于企业对新标准的认知程度。
记者:我们都知道棉花标准是在不断完善中,近期是不是对“标准”或是实物样还将完善?
陆世栋:肯定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使实物标准更加易于使用,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更加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记者:在试行目标价格后,市场将发挥主导作用,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新标准将扮演什么角色,以推动中国棉业的发展?
陆世栋:在市场将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境中,新标准将逐渐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一是体现棉花优质优价,有了检验基础;二是有助于提高一致性,有效减少混等混级现象,最容易掺混的22级棉将被市场压低价格,其它颜色级棉花的一致性比较有保证;三是促进棉花规模化生产。相比较旧标准,更能科学评判出棉花一致性,一致性好的棉花有了数据支持就能够明确的体现出来,进而能够体现出好的价格,规模化种植的棉花质量优势将充分体现;四是定价权还给市场。新标准仅提供检验数据,科学的划分各指标等级,各指标如何综合出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改变了以前由标准来规定各指标如何综合形成品级,进而推出价格的问题。总之,新标准将在市场环境中起到科学划分、评判质量等级的作用,还市场以权力,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给市场高效运转提供技术基础。相信在一个良好环境下,会逐渐形成一个活跃的、有序的、发展的棉花市场。
通过对陆局长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在未来市场环境中,企业继续适应新国标的路还会很久,虽有艰辛,但是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的棉花产业一定会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也一定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
(中国棉花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