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的表彰名单里,有一位来自中农集团控股四川农资有限公司格尔木达布逊货场的保管员——张学烽。39岁的他,已经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青海省达布逊盐湖坚守了近10年时间。虽然只是一名从事货场管理和铁路发运工作的普通员工,但是,当他把青春年华融入这片荒芜的土地,凭着一身热血和敢打敢拼、无私无畏的精神,把才智与激情奉献给供销合作事业和服务“三农”时,他的付出就变得意义重大。
张学烽,圆圆的脸庞、厚厚的嘴唇,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个普通的四川汉子,却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那是一个在茫茫戈壁中坚守工作十年的人所透露出的纯净气质。正是这位普通人,让中农四川农资公司的钾肥运输在青海畅通无阻。
只身闯青海 十年铸传奇
“时间过得真挺快,没想到我来青海都快10年了。”张学烽笑着看向记者,“可能每天的工作比较单一吧,也没有什么感觉,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广袤的青海大地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钾肥生产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成都公司就在青海地区开展钾肥发运业务。随着化肥行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公司迫切需要派人到现场从事发运工作。2006年,刚加入供销合作事业不久的张学烽主动请缨,离开了气候温润的成都,奔赴距离青海省西宁市700余公里的达布逊盐湖。
“来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达布逊这个地方,以为也和成都一样是个城市,结果一来就傻眼了。”张学烽说。因为邻近察尔汗盐湖,达布逊车站四周都是盐碱地,这里常年气候干燥,盐碱风肆虐,寸草不生,冬天最低气温经常接近零下30摄氏度,夏天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常将人灼伤。但是这些都没有吓倒张学烽,他说:“要说环境恶劣也确实有点,但是工作开始了也就顾不上环境了。”
相比较环境和气候的恶劣,让张学烽觉得更棘手的是工作得“从零起步”。
“刚来青海的时候,工作不好开展,仓库得自己建设,发货的流程得自己学习,还有保管啊、装卸啊、检查啊、清点啊都得我自己完成,所幸后来我也慢慢建设了自己的团队。”张学烽说。首先他租赁了50余亩土地,用来建设存放钾肥的货场。
刚起步时,从未学习过仓库建设的张学烽四处寻找有经验的人询问相关知识,终于凭借双手建设出了自己的仓库。仓库很简陋,只是用冻土简单地堆砌起了围墙,用盐坑和帆布简单地搭建了库房,但是货物终于不用“露宿”了。为了防止货物被盗,张学烽在仓库刚建成的日子里基本每天都要半夜起来巡视,占地50亩的仓库走一圈大约要一个小时,但是他乐此不疲。他说:“公司将货物给我保管,那我就得对货物负责啊,虽然没有人偷盗,但我还是不放心。”
紧接着,张学烽积极与钾肥生产厂家和铁路衔接,联系钾肥的发运事宜。发货单的填写、火车的调度、肥料的仓储保管都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发货单填写不正确,火车站可是不发货的。”张学烽笑着说,“当时谁教你怎么填啊,还不是自己去模仿别人的单子?”很快,工作初见成效,钾肥开始正常发运。从2006年开始,每年8万吨左右的钾肥通过张学烽的手发到西南地区,有力支援了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
精细守资产 吃苦讲奉献
在货场的管理中,张学烽发现经常有少量的钾肥发生破包。为了在源头上减少货物的消耗,张学烽在发货时总要一一检查肥料的包装是否有开线、破损现象,装包线和缝包机成了这些年他的随身物品。“公司信任我嘛,我就得帮公司降低成本。这减少的损耗不就成为了利润吗?”在冬季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下,手裂口了、流血了,他也从不言苦。据粗略统计,每年通过他与搬运工一道挽回的破包损失都有50余吨,为公司节约了10余万元。
为了抢装车皮,搬运工都会连夜作业。冬夜,张学烽默默地在一旁监督,经常与搬运工在严寒下一起奋战到凌晨。看到搬运工辛勤的劳动,为了让他们休息好,他总会将自己的板房让出来让搬运工休息,而他却是穿着棉袄、裹着棉被钻进临时搭建的帐篷。正是这种与人为善的作风,感动了搬运队。每每货物堆积如山的时候,公司的钾肥总能又好又快地装车。
为了及时发车,张学烽总是不辞辛劳地与铁路衔接。因为铁路装运费需要在7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火车站缴纳。每次一有任务,他都立即办理。有时因为手续繁琐,一天之内在达布逊和格尔木之间往返多次都属家常便饭。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给他配了一辆交通车。所以,人们就经常能看到,在达布逊到格尔木的路上,夏天他满头大汗的身影,冬天他要裹着棉被出行。
忠孝难两全 坚守在一线
由于西北铁路运输瓶颈限制,铁路运输不能均衡发货。平时铁路车皮很少,节假日车皮相对松动。为了及时将钾肥发运出来,张学烽经常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多年来,春节时他都坚守一线,放弃了回成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2012年1月,1万多吨钾肥堆积在货场。一方面,没有向外发运的车皮,另一方面却是马上要开始的西南地区春耕备肥。张学烽焦急不已,就在大年二十九,铁路方面传来消息,有车皮了!车皮就是命令,张学烽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值春节前夕,货场的搬运工都回家过年了,怎么办?张学烽找到搬运队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解决了搬运问题。看着一袋袋钾肥装上火车,张学烽才松了一口气。可是,大年初二,成都传来消息,思子心切的父亲病倒了,住进医院。母亲非常希望身为长子的张学烽回去尽孝。然而,钾肥还未发运完毕,工作还未结束,张学烽强忍苦痛,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大年初八,1万多吨钾肥终于发运完毕,张学烽才经过三天的奔波,赶到了父亲的病榻前,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对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啊!”
说到这里,张学烽满眼愧疚。父母年迈,自己作为长子不在身边,甚至在父亲手术时也不能相守。近十年时间内,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近些年,张学烽在青海结婚生子,却因为工作不得不将妻儿送回成都。提起儿子,这个汉子不禁泪如泉涌,拿烟的手都微微颤抖着。“不过现在好了,达布逊也通了宽带,想儿子想父母就可以通过视频看到他们,比以前好多了。”张学烽微笑地向记者说,似乎也在安慰自己。
所有的艰苦、所有的奉献,换来了钾肥的正常发运。为了公司的钾肥运输能有保障,张学烽还坚守在达布逊车站。他说:“公司对我很关心,帮我配了车,还经常慰问我的家人。我要感谢领导帮我解决后顾之忧,我今后还得继续努力工作。”
人物档案
张学烽,1975年生。自2006年加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成都公司从事化肥发运工作,如今仍是中农集团控股四川农资有限公司一名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员工。从小生活在天府之国的他,已经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青海省达布逊盐湖坚守了近10年,从事货场管理和铁路发运工作。从建立货场到与铁路衔接,从抢装车皮到缝好破包,他从每一处细节入手,工作吃苦耐劳,不断提升,待人接物热情诚信,无私付出。他从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书写一段为农服务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