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震区日记
坚守震区第十七天:龙头山信用社忙碌升级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已经是坚守震区的第17天了。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除了每天布洒消毒粉防范疫情的解放军防化团,一线救援的官兵们已经相继撤离。但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搭建的帐篷银行里,前来办理金融业务的灾民依旧是比肩接踵、络绎不绝。

    忙得脚步生风的云南省鲁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监事长丁剑说,“眼下,政府救灾资金已经到位,所有灾民的救灾资金兑付任务,都由农信社来承担,目前,农信社兑付的,是地震后前十天的赈灾款。”

    也许是受落后经济的影响,在鲁甸县,金融机构很少,算上农村信用社,只有三家。而在龙头山镇,一直以来,龙头山信用社是唯一的金融机构。

    在通往龙头山信用社后院的门洞里,年过六旬的陈陞隆站在贴满“8·3地震抚慰金和过渡性生活补贴款”发放信息表的西墙前,有些不知所措。从怀里掏出老花镜,老人家用手指一行行地过着名单……

    “大爷,你是哪个村的?先找到村,再找名字。”一旁负责引导工作的龙头山镇财政所工作人员走上前询问。

    这段时间,龙头山财政所的工作人员,都是跟信用社一起办公的。办公用的电脑,也在龙头山信用社后院的帐篷银行里。一来是帐篷银行有农信人自备的发电机,能确保不断电;二来,也方便灾民核对赈灾款金额。

    农信社的帐篷银行,就搭建在龙头山信用社办公楼的后院。

    “我姓陈,我取钱,陈必燕的,我是她爷爷……”站在帐篷银行的业务柜台前,听力不好的陈爷爷,跟业务人员朱太星喊着话。

    陈爷爷已经年过八旬,家住龙山镇龙泉村老街,他老伴儿和儿子都在几年前相继去世,两个孙女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一个人。一场地震,他的房子跟其他的老街房子一样,集体倒塌了。因为赈灾款按户头发放,这次他是来领孙女的赈灾款。

    “会设密码么?设个密码,能记住的。”朱太星问。

    “啊,不会,你给我写个吧。”

    “会写名字么?签个字。”

    “不会……”

    对于这样的对答,在乡镇网点工作了四五年的朱太星并不觉得意外:老人家不会设密码,他拿出事先备好的纸张,写下设好的密码数字递给老人家,并叮嘱老人家收好;老人家不会写字,他拿出印泥,让老人可以在签名的地方按个手印……

    从上午八九点,到下午两三点,三台自助取款机前,一直排着长长的取款队伍。大部分时间,身穿云南省农村信用社T恤的工作人员都会站在一旁,告诉灾民如何操作取款机。

    龙头山信用社主任杨德志说,救灾这段时间,农信社门口贴出的工作时间通知上,写的是上午八点半到晚上九点。因为,忙过救援的阶段,灾民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赈灾款下来了,灾民们需要取钱采购生活用品,需要安置生活所需。

    “马上要兑付的,是地震后九十天的赈灾资金。”杨德志说,“我们的忙碌,才刚刚进入高峰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