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腹地云南玉溪,众多农户与企业每天辛苦劳作的效率和成果,都在对东南亚的农产品市场产生或细微或深远的影响:今天早晨还长在玉溪大地上的蔬菜,后天下午就可能摆上了曼谷市民的餐桌;今天还结在树上的水果,几天后就可能遍布东南亚的超市和农贸市场。目前,玉溪出口创汇农业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演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发挥优势 壮大特色经济
2001年6月15日,玉溪通海县杨广镇一位青年农民宋威筹资收购了5吨家乡出产的西芹、荷兰豆、西兰花和黄瓜等新鲜蔬菜,随即租了一辆货车从通海出发,经景洪由陆路前往泰国曼谷,开始了自己的“国际贩运”之旅。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一则新闻: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水运航道的开通,云南的水果蔬菜可以从景洪港直达泰国。
“原来我根本就不知道从云南到东南亚还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在此之前,通海蔬菜要想出口到泰国只能先运到深圳再转海运,运距远、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多年以后,宋威回忆着当年的经历。13年前泰国曼谷市场上的一名蔬菜小摊贩如今已成长为玉溪市最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年出口额达1.18亿美元,出口蔬菜一度占据了曼谷五成的市场份额。“今天我们公司的西兰花定价每公斤40泰铢,整个曼谷的西兰花就不可能超过这个价。”话语之间,宋威脸上挂着自豪的笑容。
第一车赚了1万元,从此,宋威开始在曼谷扎下根并逐渐发展壮大。2003年,在宋威的带动下,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合作脱水萝卜丝产品打开销路,迅速扩大蔬菜和水果出口份额。到2005年,宋威及旗下公司已完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整合,把产品打入到泰国4大蔬菜批发市场以及罗大、麦可隆等103个超市。2008年,宋威在泰国注册成立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以此为中转基地,将蔬菜打入周边国家市场。
去年,玉溪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90户,全市进出口值100万至500万美元的企业达30户。在这些快速成长中的龙头企业带动下,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开始呈现出“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因地制宜 走“高精专”之路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昆曼大通道的开通,这是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推手。”玉溪市商务局副局长赵永平说。“水果蔬菜零关税”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初期最大的实质性成果,与此同时,随着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的打通,玉溪农产品到曼谷的时间从此前的10多天缩短到了2至3天,为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从内部条件上看,玉溪素有“滇中粮仓”的美誉,在通海、江川、红塔区等几个县区的农村里,精耕细作的传统代代相传,农民盘田种地的精细程度,完全可以用勾花绣朵来形容。良好的农耕文化传承以及历来较高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为玉溪发展优质高效的外向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溪市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认为,由于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距省内中心城市很近,因而农业效益本身就不低,在此背景下,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就会“倒逼”玉溪农业必须走“高精专”的发展道路,依托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取更大价值回报。
在既没有沿边优势,更没有“黄金口岸”的情况下,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之所以在省内率先取得突破,完全是外部与内部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当历来处于封闭状态的云南农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机遇来临的时候,玉溪结结实实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整合资源 构建完整产业链
在玉溪市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走向全球”的除了农产品之外,还有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包括农民在内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关从业人员。玉溪市农业系统一位专家表示:“要想做好全市的农产品出口创汇这篇大文章,单靠几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终端打拼是不行的,只有从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的源头抓起,逐步建立健全政策、科技、服务等保障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玉溪的出口创汇农业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势头最猛的通海县,围绕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正在迅速成型。“不要小看这棵菜,在它后面,有‘12种人’在为它服务。”通海县一位农产品营销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12种人”分别是种菜的农民、经销商、包装用品企业人员、物流业人员、种子提供商、冷库工人、骑摩托车在县内走村串寨收菜的“二号老板”、到邻近州县搞短途贩运的小贩、冷库老板、脱水菜企业、酱咸菜企业、化肥农药销售商,等等。
据了解,目前为通海蔬菜产业提供信息采集处理、物资供应、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的后端服务从业人员已超过3万人。其中,光是包装用品企业就有230多家,为全县84座冷库、441个库房服务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共1.2万余人。
由于市内缺乏足够水果品种和数量供应出口,目前,玉溪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走出玉溪,在全省范围内整合资源。在占据品牌和销售终端等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整个行业开始形成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以此为标志,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契机。
(杨建华 岳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