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胡萝卜升值”看农产品冷链效能


 

    不久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在一次会议上介绍说,生鲜农产品,比如胡萝卜产后短期内如果不能卖掉就会质量下降,农民在没有冷库的情况下往往着急出售,这时收购商就会随意压价,而有了冷库和冷链加工中心,原本1400元/吨的胡萝卜,错开收购旺季,可以卖到2000元/吨,甚至更高。冷链物流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菜贱伤农”问题。

    当前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弱的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产地有完善的冷库以及加工设施,这样就可以有效延长产品货架周期,拓展农产品销售区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达到错季销售的效果,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此外,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冷链发展滞后,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出口的重要障碍。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助于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冷链物流中,食品等易腐物品要求全程的运输、交接和储存始终在冷链环境下,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等易腐物品的安全、新鲜度以及营养度。这是食品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据研究发现,控制易腐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而控制微生物的关键就是控制温度,温度每升高6℃,食品中细菌生长速度就会翻一倍,货架期缩短一半。有时候我们买的冰激凌变形了、酸奶外表有水珠、买的速冻饺子一煮就烂了,这些其实都是冷链断链的结果。而冷链物流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延长了农产品的保存时间,从而使农产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保存时间短的限制,缓解了农产品旺季扎堆销售的现象,提高了经济效益。

    崔忠付在向记者介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和现状时表示,我国冷链基础设备设施落后,而且功能失衡。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 0.3%左右;中国冷库总量为2673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不足20kg,而美国冷库总量则为3000多万吨,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看美国是中国的5倍。 此外,我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功能失衡,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

    另外,冷链标准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据统计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根据行业需要也制定了若干项冷链国家和行业标准,像《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贯工作,但是紧靠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关政府部门应拿标准来监管行业,监管冷链物流领域的食品安全,填补我国冷链物流的监管空白。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规高度,例如欧洲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简称ATP),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一旦企业触碰将面临罚款乃至法律制裁。

    其次,我国企业的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我国政府部门相对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虽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 30%,但大部分人还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是我国冷链物流的“痛点”,体现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冷链水平差距,而差距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左右,而果蔬损耗 率则高达30%,如果将果蔬损耗率从当前的30%降低到5%,那么每年可节约1000多亿元,或者可节省1亿亩耕地,提供1.8亿人一年的口粮,非常惊人的数字!

    当下社会,谈到食品安全或强调生产环节,或聚焦终端零售和餐饮,但物流安全一直被大家所忽略。所谓物流安全,第一体现在运输和配送环节,车辆是不是在合格的卫生和温度环境下运输和配送的;第二体现在仓储环节,食品运到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食品的接收和储存是不是在合格的卫生和温度环境下完成的,是不是有合适的信息化追溯手段去把关。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使物流环节上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才能通过冷链物流手段达到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

(张学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