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8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武汉“旧街白茶”品牌引领行业标杆
——访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梅才法
□ 林新强

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梅才法。

    30年磨剑   玉汝于成 

    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梅才法,见面的第一感觉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商贩,低调温和。但一谈起茶叶,梅总侃侃而谈,是啊,30年,人生能有几个30年,他30年从事一个行业。

    谈及当初进入这一行业,大概是1985年,当时只是贩卖茶叶。最初,梅才法将家乡的茶叶拎到附近的武汉和黄石去走街串巷的叫卖,小打小闹,纯粹是为谋生。在积累了一些茶叶销售的朋友和经验后,梅才法开始走茶叶贩卖的路子,将家乡和其他原产地的茶叶收购后,贩运到相关的城市,直接卖给相关的经销商。

    后来他实时抓住机会开设店铺,做起零售生意,先是在红钢城。香港路茶叶市场开业,梅总是第一批进驻者,第一季春茶,就赚了30多万,那时茶叶市场不是很成熟,赚钱容易。第二年,他从市场上大量进货,也分不清质量好坏,更不懂含水量的控制,梅总举例说,一般茶叶含水不超过4%-5%,超过了就容易发霉,结果第二年许多茶叶霉掉了,不仅把上一年赚的30多万赔进去,还倒赔进去20多万元。这让他明白,要把生意经营好,仅靠会经营是不够的,需要专业,懂行。

    随后他开始跑全国各地,去茶厂打工,虚心学习,他的足迹踏遍全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他渐渐摸清并掌握了全国各个区域(城市)的茶叶消费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许多生意上的朋友和人生里的知己,当然,他也赚到了他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经过几年的摸索,他对茶叶有了很好的研究。随后他在上海大同路,天山茶城开设店铺,经营茶叶批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这么多年积累的良好人脉。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事业也算小有所成。

    开拓者需要勇气 

    种茶,首先是需要土地,属于武汉郊县的新洲人均土地并不是很多,因此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如何做到让农户、公司利益一致呢?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开创性的推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公司主要负责技术开发、技术指导、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和产品销售,基地主要是种苗培育技术开发,500亩的公司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白茶新品种,专业合作社是示范作用。

    目前公司已成立三个专业合作社,以合作股份形式,每个合作社是10个大股,每个大股下有一些小股,以土地流转入股,人员在合作社打工,每日工资60—70元钱。

    第二个问题就是产品定位。20年茶叶市场摸爬滚打的实践,让他深刻体会到产品必须要有特色个性,不能走人云亦云的老路,多年以来,湖北各产茶区域均以产绿茶为主,茶叶消费也以绿茶为主。此外,随着外省茶企的进驻,湖北整个茶叶消费市场开始出现“红黄绿白黑”百花齐放的态势,人们开始渐渐爱上普洱茶、白茶等类别茶叶。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市场定位和销售。他决定产品走有机茶路线,全部施用有机肥,不使用农药,通过人工除草。并且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从人工采摘、新叶摊放、适时杀青、整形理条、烘干出锅、剔选包装,梅才发均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全面落实了旧街白茶的“高品质”预期。对茶产业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茶叶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商品,品质极难把握,而白茶更为娇嫩,所以就更需要全程化、精细化的呵护了。

    勇攀高峰  引领行业标杆

    公司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前景更是一片光明,但梅才法依然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梅才法的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他也知道市场硝烟弥漫,瞬息万变,他没有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2011年公司在省茶叶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成功研发了武汉第一红茶“汉红”。“汉红”的研发结束了武汉史上无红茶的格局,带动了新洲区茶叶产业走向多品种、多品牌发展的良性道路。

    随后他又果断在新洲凤凰等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乌龙茶,形成白茶、红茶、乌龙茶三条腿走路的格局,也是配合专卖店的发展,增加品种,扩大在武汉市场的销售占有率。

    2012年公司成功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茶学系副教授黄友谊等进驻旧街白茶研发中心,指导旧街白茶生产、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并着手制定白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目前公司在武汉开设了7家白茶品牌专卖店,还将稳步增加,并在省政府对面的武昌科技大厦开设销售分公司,以更好地开发武汉市场,服务客户。

    他的公司位于大别山南麓,穿过新洲城,有一条苍翠欲滴的林荫公路直抵旧街,故名“旧街白茶”。最近,“旧街白茶”已着手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化旅游项目“腾云山茶庄”也顺利启动。梅才发说,品牌愿景的达成需要步步为营的行动才能实现,旧街白茶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就是用实体品牌推动文化项目,用文化项目提升实体品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