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去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上充满喜悦地宣布,WTO的159个成员已达成了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个全球性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然而,现在看来阿泽维多的喜悦为时过早。7个月后,“巴厘一揽子协定”就陷入无法执行的尴尬境地。今年,当地时间7月31日,包括印度和古巴在内的4个国家拒绝签署“巴厘一揽子协定”中的《贸易便利化协议》,使得“巴厘一揽子协定”最终未能在最后期限内通过,再次打击了WTO试图重启多边贸易谈判所作的努力。
重构多边贸易机制期望再度落空
在1994年成立时,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多哈回合谈判停滞多年之后,这个目标看似已经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双边或区域协定的谈判。“巴厘岛一揽子协议”曾带来让世界重回WTO轨道的希望,但《贸易便利化协议》的失败让这种希望破灭。
“巴厘一揽子协定” 包含贸易便利化、农业、棉花、发展最不发达国家四项议题共10份协定,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其中的《贸易便利化决议》是旨在削减通关成本和提高通关效率的多边协定,具有法律约束力,被视为WTO建立以来最重大的改革之一。
“巴厘一揽子协定”是WTO成立以来的首个全球贸易协定,也是重启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之一。有国际机构就该协定的内容进行了测算,称协定的实施将为世界贸易带来近1万亿美元的增长,并能够创造21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每年增长14%、发达国家增长10%左右。按照计划,今年的7月31日是该协议生效的第一个截止日期。
阿泽维多7月31日称,在未能达成妥协后,世贸组织正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的状态”。“这是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挑战之一,预示着多边贸易体制还面临很大的障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说。
而美国驻WTO大使庞克7月25日发言说,“巴厘一揽子协定”遭遇此种困境“极其令人失望”,“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成员都指出,如果巴厘协议失败,那么就不会再有后巴厘时代。”
印度拒签因粮食补贴争议
印度强硬拒绝签署协议与其国内的粮食存储和补贴政策有关,“考虑到印度的经济民族主义本来就很强烈,出现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外。”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分析,由于本国特殊国情,印度向来重视保护国内农业,不希望遭受自由贸易的冲击。
按照印度国内的粮食安全法案,印度向全国需要供给的家庭提供带有补贴的粮食,这些家庭大部分处于贫困线以下,为了满足这些家庭需求,印度以超过市场价的价格在本国各地收购粮食。但是根据去年WTO达成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发展中国家每年对粮食的补贴上限不得超过10%。
所以,印度坚持要求制定出有关其粮食储备和补贴的永久性协定,要求该协定与贸易便利化协定同时通过,并且提出延期通过贸易便利化协定。在这一诉求并未获得支持的情况下,谈判破裂。
相关经济学家估计,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印度粮食储备的快速增长,补贴上限早已超出了WTO的限制。但是WTO目前并不掌握印度农业补助的实际数据和规模。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极度贫穷的国家,印度认为,对于这种“扭曲贸易”的补贴施加限制等同于削弱了给那些需要粮食的家庭的供给能力。
近10年来,印度以及“33国集团”中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推动修订WTO的一些规则,希望提高“33国集团”成员农业补贴限额,以保障其粮食安全。
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萨伯拉曼尼安也认为,此次印度在农业问题上的目标是“正当”的,但他指出,阻拦《贸易便利化协议》并非印度实现其农业利益的最佳方式。“反对《贸易便利化协议》使得印度被外界认为是蓄意阻挠世贸组织的一方。”萨伯拉曼尼安指出,“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正试图树立一个投资者和市场友好型国家的形象,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阻碍《贸易便利化协议》要承担高昂的名誉成本。”
粮食政策是WTO全球贸易中的一大痛点
相关专家认为印度等国的反应在意料之中,因为农业一直是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核心问题。发展中国家要求美国和欧盟削减农业补贴,但美国和欧盟则要求新兴经济体开放市场。早在2008年,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原因就是美国和印度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大量农产品进口的情况下提高关税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而在去年的巴厘岛会议期间,外界就曾担忧来自印度方面对于农业补贴限制的抗拒,可能让巴厘岛会议毫无实际成果。今年7月,印度再度释放出了强硬的信号,要求制定出有关粮食储备和补贴的永久性协议,而不是等到4年后的2017年,印度要求该永久性协议应该与贸易便利性协议同时通过。印度商业部部长尼尔马拉·西沙拉曼在此前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因为对粮食安全谈判的进展不满,印度政府不会支持贸易便利化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签署协议的关键时期,正值第五届印美年度战略对话,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曾表态,关键是不能失去这个签署协议的机会。当时克里还表示,希望印度和其他国家能够解决分歧,但就在阿泽维多发表声明后,就连美国驻印度大使也表示悲观,认同阿泽维多有关“WTO处于不确定性状态”的说法。
区域贸易协议或挑大梁
在多哈回合破裂后,WTO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质疑,主要经济体开始怀疑WTO是否有能力成为全球贸易协定谈判的主要平台。阿泽维多曾表示,WTO以后可能仅仅被视为贸易法庭,而不再是一个讨论政府间贸易协定的平台。
在WTO影响力日渐式微的背景下,美国和欧盟开始发力区域贸易协定,推出了包括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这两个自贸协定均以高标准著称,一旦最终达成,有望超越WTO成为全球新的贸易规则。
不仅是美国和欧盟,中国眼下也正在积极推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包括FTA(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以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区域化只能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而不足以取代后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指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大势所在,是任何困难都不能阻碍的。
张汉林以印度为例指出,该国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经济发展迅速,其改革成果是建立在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无数事实证明,一国什么时候更加开放和自由化,其经济竞争力就会随之增强。”张汉林说。“对于中国来说,在目前多边贸易体制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更应高举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旗帜,为WTO早日走出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