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在涉及健康时,都会和“太多”有关:太多的垃圾食品、没完没了地打游戏、长期坐在电脑前……现代城市人多少会被这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绑架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穿戴设备告诉你:数据。设备记录你走动的每一步、吃下去的每样食物、每一次打盹儿、睡眠……但信息太多,会不会也成为问题?
Mike Abbott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公司的风险投资合伙人,他最近在一个数字健康的活动上提出一个新名词:数据肥胖,顾名思义,我们每天被各种健康追踪设备的数据轰炸着。当你想利用这些健康数据减肥时,却发现数据本身太过庞大复杂,你不知从何入手,无法甄选有用数据。
想想看,为了监测运动,你要戴上手环;为了监测饮食,你要在吃饭前带个智能食物秤;为了监测饮水,喝水要用智能水杯;回家后检验一下减肥成果,也要用智能体重秤测一下体重。数据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吗?
数据肥胖的核心问题在于,太多的“噪音”和有用信息鱼龙混杂,让用户失去耐心。复杂、没有层次的信息对用户而言是难以消化的。
在关于小米手环的讨论中,有个观点认为,“智能手环能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个人意志力’仍是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对用户而言,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目的是改变生活习惯。从数据到行为,依赖的是用户的执行力,而用户的执行力,来自信息是否有启发性。信息肥胖让用户茫然,“启发”就无从谈起了。
现有的健康设备,大多采用这样的逻辑:记录并给出结果,有些会给出改善的建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使用Jawbone或者Fitbit等设备时,用户是不会处理数据的,只会将权限授权给应用,让它自动地监控自己,至于怎样监测、监测的准确度等,用户无从知晓和理解。
因而就有人提出了“数据减肥”的新观念,呼吁科技界人士使用一个新的概念:数据可操作性的最小化,即只收集和使用你真正需要的数据。“数据减肥”的观点认为,健康设备追踪太多的人体数据,如果只追踪用户需要的方面,将会更为高效。不过反对的声音表示,如果不全盘捕捉数据,怎么能判断哪些是“有用”的呢?
也许以上观点都不会完全正确和理性,不过确实给可穿戴设备厂商提了个醒:简单粗暴的数据是有害的。所谓“用户体验”也应更为深层地考量和设计。
(周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