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意韵深远。茶画,源于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盛唐时期。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茶文化,它使人们对茶的感受,从口感发展到了视感,并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在中国的茶画中,值得一提的是斗茶画。
说起斗茶画,最值得品赏的是三个朝代三位画家所作的斗茶画:宋代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仇英的《松溪斗茶图》。
宋代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画家。他是张敦礼的弟子。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光宗绍熙(1190—1194年)时为画院待诏,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茗园赌市图》是刘松年被后人最最看好的茶画作品,描绘的是民间斗茶的精彩情景。此画以人物为主,画中人物有男人、女人、壮年、老年、少年,共八人之多。画以斗茶为中心,在斗茶中,人人有“活儿”,个个有特色。画的右边,是斗茶的中心,赌茶者每人都有器具,以自己的茶与他人之茶较量。赌茶者中,有的品茶,有的倒茶,有的注视着对方……一个“斗”字活脱脱地跃上纸上。画的左边,是斗茶的旁观者。右靠中的是一挑茶担卖茶小贩,见别人斗茶,便停肩观看。右边还有一妇人,她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不论是斗茶者还是旁观者,人们的眼光都关注在斗茶上。此画,生动地、细腻地、真实地画出了当时民间的斗茶场面与情景,是中国斗茶画中代表作。
元代赵孟頫(1254一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大家。赵孟頫的《斗茶图》,也是人物画,画中有四人,人物的设计与道具等,大都取自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不过他的《斗茶图》更突出主题中心“斗”茶。画中共有四位人物,分为两组,而且都是对等的。左边是一位长胡须的长者与一位年轻的后辈,右边也是一位长胡须的长者与一位年轻的后辈,左右相对。从画中人们可看出,长胡须者为斗茶的主战者,旁边的年轻人,只是主战者的徒弟或“侍泡”。画中,斗茶之韵十足,左边的长者,胸前衣服大开,右手提炭炉,左手持杯,嘴唇紧闭,似是刚品了半口茶,闭口回味茶香,他昂首挺胸,面带自信的微笑,似胜利在握。右边的长者,左手持已尽之杯,右手持已尽茶水的杯子闻香,表情自信自然。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到斗茶者的自信与茶的芳香。
明代仇英(?一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画家。仇英师从周臣,笔墨含蓄,温文尔雅。他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较高声誉。仇英的《松溪斗茶图》,画面上有六人,比刘松年的少二人,比赵孟頫的多二人。画面上,三人为一组,注水、品茶、观茶等几个人物细节,把斗茶场面绘得淋漓尽致。与前面两幅斗茶画有所不同的是,《松溪斗茶图》的斗茶场地不是街市,而是在山野间。高山之下的峡谷是一条大溪,溪水滚流。山上,石头旁边,几棵苍松冲向天空,浓浓的松荫之下,六位斗茶之士,在此斗茶比香。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明代的茶文化特点,回归自然,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
三个朝代的斗茶画,都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茶文化特征。值得一说的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它首次反映了民间俗饮情景,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可贵的。因为当时的茶画,大都是反映宫廷、文人之作,直接反映民间百姓之作基本没有。而《茗园赌市图》,直接反映了斗茶的本源。斗茶,源于唐,盛于宋,最先起源于民间。据《茶录》记载,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建安(今福建),是茶民为了评比茶的高低而生成的。宋代范仲淹所作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从诗文上反映了当时的斗茶文化;而《茗园赌市图》则是美术绘画上对斗茶文化的反映。
在中国美术界的大河中,茶画并不多,而斗茶画更是少之又少。《茗园赌市图》、《斗茶图》与《松溪斗茶图》,堪称是茶文化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