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大伙儿心里踏实的“当家人”
——听付玉娥讲述她的供销社人生
□ 本报记者 王 丹 吴 震 特约通讯员 刘景富 王建华

付玉娥在超市检查时也总要搭把手,把蔬菜摆放整齐。 张守强 摄

  不久前,在江苏徐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召开的经验交流大会上,年近七旬却依然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新供销合作社主任付玉娥上台发言。真有“大将风度”,上台一开口,付玉娥就拿自己的年龄“自嘲”:“我是一个已经办过退休手续的人了,这就好比超市里过期的货物,该下架了。组织上留用不让离岗,说是让我继续‘发挥余热’,我自己则说是‘废物利用’。”这番“开场白”点燃了全场欢快气氛。

  知情人说,这种豁达大度的“谦辞”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当听说付玉娥到了退休年龄、正准备办退休手续时,柳新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们联名给县社写信,言辞恳切、态度强烈,要求县社挽留她再多干几年;他们还在信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郑重按下了殷红的手印。付玉娥得知后加以阻拦,职工们正色“申辩”道:“这不是为你,是为我们自己!你当头我们就觉得有依靠,心里感到踏实!”

  上级领导顺应民意,让他们的这位“女黄忠”继续“领兵征战”。

  付玉娥当领导,为什么职工们就感到“心里踏实”、“有依靠”呢?我们不妨听听付玉娥讲故事吧——

  故事一:南征北战组货源

  我是从1993年开始主持柳新供销合作社全面工作的。柳新供销合作社是铜山县的一个基层大社,当时有职工260多人,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基本各半,工资和养老金都在供销合作社领取。当时供销合作社还背负着银行、信用社的陈欠贷款以及社员股金和职工的风险抵押金,合计三四百万元。

  那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供销合作社货源由上面支配;基层供销合作社各个门市部的职工只管收货卖货。因为缺货、断货以及供销不对路,造成商品积压、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效益极低。由于资金周转慢,经营效益差,不少柜组亏损,月月还得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

  我看这样下去不行,“糊弄穷、穷糊弄”,根本不是过日子的道儿!我提出各个门市部凡有门路、有条件的都要走出去,不要经过中间环节,一步到位地自行组织货源。比如我们采购针织、服装、布匹、小百货,往南涉足到本省的常熟、福建的石狮、浙江的义乌、柯桥、温州、瑞安等地,向北则去山东临沂等批发市场。

  到浙江进货,大都在凌晨两三点钟出发。每辆车两位司机,轮流驾驶。当天下午赶到目的地,接着大家就直奔批发市场看货问价,第二天上午选货装车,下午返回或转到另一个地方进货。昼夜兼程,三天一个来回!

  冬天天冷,我把身边两个小姑娘搂在怀里,解开军大衣帮她俩御寒。那情景,跟母鸡呵护小鸡几乎一模一样!一次,大家又冷又饿,很想买碗鸡蛋汤喝,但鸡蛋汤一碗要两块钱,太贵了!大家就三人买一碗,一人一口轮流喝。不知道为什么,那鸡蛋汤感觉是那么好喝!

  那时,为了安全,现金都是缝在内衣里;经常睡在车上过夜,不得已才去住最便宜的旅店;遇到下雨,大家争着去守护已经装了货的汽车,一夜不敢合眼。回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神头鬼脸、奇形怪状,禁不住开怀大笑!

  我至今依然怀念那段岁月,大家都不觉得苦反而自得其乐。说到底,就是因为所有磨难、付出都得到了回报:眼看着全社经营效益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听完这个故事,你没有被付玉娥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奋斗并快乐着的氛围所感染吗?你不为供销合作社人手足并用、衔命创业的精神所感动吗?实际上,供销合作社能有今天的“阵容”,依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当然,还需要有远见、敢担当。

  故事二:守住资产苦耕耘

  改革开放之初,基层供销合作社失去了独家经营的“保护伞”,“全民经商”浪潮像洪水一样冲来。不少单位经营渠道被冲垮,经营网点被挤占,业务萎缩,效益下滑;加上历史遗留的债务包袱和人员过多等负担,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甚至生存危机。这一时期,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卖”风:卖房产,卖地产,卖其它固定资产,一度在社会上盛行并且受到肯定和推广。

  在内忧外患压力下,我召开党支部和领导班子会议,在会上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我说:“卖”的办法当然省心省力,一“卖”了之,倒也落个自在清闲,可是我总觉得这不是个过日子的路。社有资产是国家的资产、集体的资产,是几代职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我不能当“败家子”!我不忍心也不能叫柳新供销合作社将近半个世纪日积月累的家当,就这样毁在我和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的手里!我在农村的院墙上曾经看到过一幅标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作为供销合作社,要生存,总得有一块立身之地;要发展,总得有一个施展手脚的平台!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凡事都在人为,我就不信,供销合作社除了变卖家当之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我的话说得有理也有劲,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也形成了共识和决议,决议就是两个字:不卖!柳新供销合作社占地面积60多亩,其中建筑面积(包括办公、营业和仓储设施)3万多平方米。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变卖过一寸土地、一砖一瓦!

  依托供销合作社的资源和网络,我们相继办起了规模不等的食品、百货、家电、家具、服装、鞋帽、农资、医药、自行车、电动车等30多个专营门市网点。近几年,柳新供销合作社还在全镇20多个行政村先后建立了农资经销门市部,已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经营服务网络,具备了相对齐全的为农服务功能,不仅覆盖了全镇各个村民小组,有的还辐射到周边村镇。

  2006年柳新供销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百强基层社”的时候,评估资产总值2000万元;仅仅经过3年,就增值了近50%。今后,通过整合挖潜,盘活创新,还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不少退休老职工不无庆幸地赞叹说:“幸亏你当年看得远、拿得正,那时要是也把资产卖了,哪还会有今天的柳新供销合作社!”

  听了这个故事,您脑海中是否浮现了摇摇晃晃过“独木桥”的情形:关键时刻,无论周围环境如何纷乱嘈杂,供销合作社的“当家人”要有远见、有定力,不容有半步“闪失”呵!否则,就有可能跌下无底深渊,造成“家破人亡”甚至“全军覆没”!

  供销合作社的“当家人”不好当!但是,再不好当也总要有人当,而且还要当好!

  故事三:以身作则兴家业

  当年,柳新一带是划定的产棉区之一。我们供销合作社设有专门的棉花收购站,棉花收购季节,为了方便群众,除了供销合作社驻地,我们还在周边的唐沟、垞城、马楼等几个地方设收购点。每个点一天收购几万斤,里里外外的这些工作量仅仅靠收购站的固有职工是无法承担完成的。不少基层社的通常做法是招雇季节工、临时工。但我们没这么做。

  白天收购的棉花堆放在露天场地上,晚上要入仓上垛,这个活儿基本上就被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人员、共产党员和门市部的经理、柜组长包了。几乎天天晚上加班,有时候干到半夜,纯粹的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但人们却争先恐后!

  为什么呢?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带头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作为一个女同志,身体又不好,在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中还是年龄偏大的,每次义务劳动照样爬到大仓里几米高的棉花垛上去干活,那么,谁还好意思不去?

  后来,把收购的棉花打包装车,运送到棉花加工厂去销售,靠的还是我们自己!

  如此几个月下来,大伙力是多出了,苦是多吃了,但是人工成本支出也节省了不少,节省了就等于赚了!一算账,大家兴高采烈。

  供销合作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就是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所谓节流,也就是勤俭持家。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只要自己不贪不占,不拿公款挥霍浪费,一般来说,下边的人就不敢胡来。

  我接手的时候,供销合作社办公的院子里真的是一幅破败景象。有些房屋废弃了,拆除了,留下来的是一片片破砖烂瓦,灰沙碎石。我下决心彻底治理,每天抽出一小时,每周周末一下午,组织义务劳动,发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清理,一处一处地整治,改良土质,栽花种树……几年下来,面貌焕然一新。当地人说,进了柳新供销合作社,就仿佛到了一座公园:绿树,红墙,草青,花香,数百上千只雀鸟天天来这里开会赛歌似的嬉闹。人们说,像这样的工作环境,在柳新镇没有第二家……

  从1993年到现在,付玉娥在柳新供销合作社“当家”已超过了20年,她也赢得了“领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的赞誉。其间故事数不胜数,只再提两端吧:她三次操办给职工建家属宿舍,先后安排了40多户住房有困难的职工,使他们安居乐业。2007年,付玉娥积劳成疾,在北京医院做了两次大手术,医生嘱咐出院后要卧床休养,不能劳累,不能生气;但两次手术后,她都是不到一个月就上班了。她说:“在家躺着也是电话不断,当时开发建造商住楼的工程已经启动,涉及到很多的具体问题,我得参与研究拍板,不能让咱供销社吃亏!”

  编后:

  行文至此,大家大概都明白了:柳新供销合作社职工之所以按“红手印”的最朴实郑重方式“联名上书”挽留付玉娥继续“当家”,是因为她当家当得好——职工们不愿意离开这样的“当家人”,供销合作社需要这样的“当家人”!

  付玉娥,年近七旬却依然奋战在基层一线。从1993年开始主持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现铜山区)柳新供销合作社全面工作,20多年来,让柳新供销合作社旧貌换新颜,还赢得了“领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的赞誉。多年来的点滴付出,堆积成职工们对她的依恋与不舍,在她即将退休时,职工集体给县社写信要求挽留她多干几年。职工们都说,有她在,就感到“心里踏实”、“有依靠”。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