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是一门薪火相传的民间传统手工陶艺。它自明代正德年间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今,历经千百年窑火不绝,生生不息。紫砂艺术代代相传,靠的是历代紫砂能工巧匠和艺人们师传徒承模式,采取的是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教习方法,从而使这门神奇的艺术得到了延续不断的发杨光大。在中华盛世的今天,紫砂艺术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巅峰。
范惠是新生代紫砂艺人群体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是新时期活跃于宜兴紫砂艺坛的中青年实力人物,同时也是紫砂陶艺界理论素养和艺术造诣均较高的一位青年代表。
范惠1975年生于紫砂发源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作为紫砂壶艺世家的后代,自小就受到紫砂艺术的熏陶,尤其是受到母亲的影响最深(母亲当时是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研究所所长,特艺车间主任,是工厂创新设计的带头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就在他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紫砂艺术烙印,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紫砂艺术。高中毕业后考取了艺术学院陶瓷造型设计专业,专攻陶艺设计,从而积累和掌握了丰富扎实的陶艺专业理论和技能,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大学学成毕业后范惠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心平静气,全面掌握紫砂艺术工艺流程和各工序操作技能,不断揣摩实践,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凭借着超群的紫砂设计创新能力和在紫砂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建树,今天的范惠已成为宜兴紫砂界著名的青年工艺美术师,知名的紫砂壶艺设计师,新锐的陶艺家 ,并担任着海内外多家权威紫砂,收藏和文化艺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可以说是紫砂艺术伴随这范惠的成长,也是紫砂艺术成就了范惠的事业。
范惠是一位紫砂全才。他集选料、炼泥、制坯、装饰、烧成诸艺于一身。既是技艺出众的制壶名家,又是能雕能塑的装饰高手;既能通晓紫砂生产工艺全流程每一个细节,又能对壶艺的料、型、工、饰、火等诸多环节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是一位将紫砂陶艺,书画,诗词,雕塑,金石等诸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紫砂艺术家 ,在当今宜兴紫砂界高手林立的青年紫砂陶艺群体中,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一名不可多得的紫砂全才,反映在紫砂壶艺创作上也是多姿多彩。范惠凭借着长期的艰苦努力,聪明好学,刻苦勤奋,制壶功力不凡,技艺全面,所制作品独具神韵,题材广泛,既有传统仿古壶系列,文人书画壶系列,现代创新壶系列,仿玉器,青铜器,古钱币等等仿古玩系列壶;又有各种造型如圆器,方器,光素器,花雕器,筋瓤器等等不一而足,足见他紫砂壶艺的底蕴深厚。紫砂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正如绘画是一种艺术一样,绘画讲究传神,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好的紫砂壶也要求传神,把一个人的内心境界表现出来,但是做壶能做到传神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做好一把壶,也许要穷尽自己一生的精力。而目前范惠的壶已基本能够做到传神了。
“掇球”壶最早是由清末的邵大亨制作,后经民国的程寿珍斧正,已成为紫砂历史上经典之作,艺人入门的必修临摹。该壶是紫砂光器的代表作品。壶扭,壶盖,壶身分别由三个圆球制成,其中壶盖夸张挺拔,大中小三球重叠。范惠所制的“掇球”壶,采颉历代名家之长处,使壶产生古拙端庄,和润浑厚的感觉。他重点在壶嘴中下工夫,使其俊秀和谐,恰似翩翩少年,颇具君子风度。而在壶肩与颈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使其与时代气息合拍,肩宽平和,颈长挺拔,好不潇洒脱俗,气韵生动。
除了传统的经典光素器作品之外,范惠的花塑器和现代创新器等许多作品也非常富于书卷气,追求传神达意。当然他的这类题材的壶又不同于传统的文人壶精神面貌,非常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与他的创作中善于从理论层面的思考和多方面的丰富学养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范惠忙中偷闲,虚心好学,广泛阅读中华古典诗文,广交文人朋友,自觉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感悟艺术的真谛,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门类具有深厚的兴趣,业余时间广为接触。尤其是工作之余痴迷古玩收藏,他有着自己的一片既雅致又极具趣味的收藏天地,从古钱币,古陶瓷器,明清老茶壶,到古青铜器,竹木雕器,名人字画等均有涉及。这一喜好,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和眼界,使他的壶艺创作增添了一股文人的雅趣,一股清新浓烈的文化底蕴和气息,这极大提高了他所制作的紫砂壶的艺术品味。
经过十多年的锤炼和不懈的追求,范惠创作的紫砂作品不仅传统基础扎实,而且技术全面,形势优美,创新设计理念在青年紫砂艺人中更是出类拔萃。同时,经过艰苦的实践,作品文化内涵丰厚,他已经能把绘画,文学,书法,音乐,雕塑等多门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紫砂壶艺这一手工艺术品当中去了,让观赏品茗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范惠的老师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范惠在同龄的紫砂艺人中虽然属于佼佼者,但他从来没有骄傲自满。他尊师敬业,谦恭有礼,质朴热诚,举止自若,儒雅斯文,有君子之风。他的师父告诉记者:“我与范惠之间,可以说,既是师徒,又是忘年交的朋友。在他师从于我漫长的学艺过程中或平时生活中,常常会主动和我交流紫砂艺术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就在这些日常平淡的一点一滴里,使人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着一股文质彬彬儒雅的学者风范。这也是我欣赏他和推荐他的原因。”加强紫砂艺术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从作者作品的学术本体和艺术水平出发,而不是从宣传包装效果和市场炒作的价格出发,这在当前紫砂界无疑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化底蕴的紫砂壶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家从范惠的作品中,应该能得到这方面更多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