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做好,是职工的问题;没有工作干,那是领导的问题。
职工的事,再难、再麻烦,我都要解决,因为我是厂长。
渭河水养育了我,党组织培养了我,作为一名供销合作社人,为供销合作事业奋斗终生,是我终生的追求。”
7月,陕西渭南,骄阳似火。这天上午9点半,在陕西供销纺织厂,记者见到厂长刘跃进,他和我们寒暄几句后,就匆匆向身后的厂房赶去,边走边说:“抱歉,这会有点忙。”
记者走进轰鸣的车间,看到飞速旋转的机器下生产出来的不是一根根纱线,而是一片片钢片,不免心生疑惑。这不是纺织厂吗?
刘跃进忙完车间的事,才向记者道出了原委。原来,由于产能过剩,1998年,纺织厂被列为国家限产压锭单位,实施纺纱全线压锭,将职工进行分流安置,从此厂里就再没有生产过一根线。当时的状况实在惨不忍睹:工厂全面停产,职工全部下岗,每月仅能领到200元生活费。
而仅仅几年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车间里的生产者是我们的租赁户,纺织厂提供厂房,他们生产自己的产品,大家都生存了下来,这是一个共赢的好事。”刘跃进说道。然后,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职工的“二次创业”经历,语气虽平静,却让记者感觉到了创业的力量。
临危受命,背水一战挽狂澜
2007年,刘跃进接任陕西供销纺织厂厂长。当时企业已经是举步维艰,生存都成问题,刘跃进意识到:只有迅速找到出路,拿出改革方案,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线生机。而之后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那是他刚任职不久,陕西棉花(集团)公司的领导来厂里视察工作,刚下车就遭遇到职工的围堵,情绪激动的职工围着领导要工作、讨说法,久久不愿散去。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刘跃进的心,“工作没做好,那是大家的责任;没有工作干,这就是领导的问题了。”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他思来想去,最终把这“第一改”选在了纺织厂废弃的厂房上。机器设备都没了,可厂房还在,如果能把这些闲置的厂房租赁出去,不就能赚来钱了吗?企业不就有救了吗?
面对这第一改,职工们却缺乏信心,“厂房都破成那样了,傻子才会花那冤枉钱呢!”职工们说的也是事实:由于长期没有人打理,生产厂区早已破败不堪,周围荒草丛生,道路坑坑洼洼,水电不通,残破的车间大门形同虚设……
坏就修,破就补。刘跃进二话不说,直接踏进齐腰深的野草丛,向车间走去。那一刻,他身后的职工们意识到,这个厂长要“来真的”,厂子有希望了。
他没有让职工心头的这份希望落空,尽管过程之艰难出乎了他的意料。
“职工们说得对,像这样破烂的厂房,谁都不会租。要将厂房厂地租赁出去,必须对厂房翻新改造。但是,资金从哪里来呢?当时的纺织厂连职工200元的生活费都拖欠了6个月,偌大的资金缺口,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刘跃进豁出去了,他瞒着家人把自家的资产作为担保,从银行贷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然后,他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新旧房转换的方法向职工筹措了部分资金,同时他和几个有合作意向的租赁户商谈,以预收租赁款的办法集齐了剩余的款项。
改造顺利进行,刘跃进全程跟着改造工程的进度,生怕浪费一分宝贵的改造款,随着厂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当年就吸引来不少租赁客户,租赁业务初战告捷。
如今,闲置的车间里再次响起机器的轰鸣声,企业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职工的月工资由以前的200元增长到现在的2500元,还能及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同时还为曾在企业工作过三年以上的临时工中超龄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对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接续手续;对农临工办理了养老补贴手续,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此外,纺织厂还新建了幼儿园和养老院。“我要把他们从小保到老。”刘跃进坚定地说。
深谋远虑,多种经营结硕果
上级领导曾这样评价刘跃进:纺织厂的厂长很多人都干过,但只有刘跃进能干好,就是因为他看得远、想得多。
当纺织厂租赁业务逐渐步入正轨,大家都认为可以松一口气时,刘跃进却丝毫没敢懈怠,他知道企业目前虽没有了生存威胁,但还不强大,他要为纺织厂谋划发展之路——再搞一份产业。
刘跃进把目标瞄准了陕西棉花(集团)公司承包的核桃园。2012年,陕西棉花(集团)公司为了搞好多种经营,在宜君山区承包了惠民农庄1700亩核桃园,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工作条件恶劣,多次派人经营管理,都没有成效。刘跃进知道此事后,激动地睡不着觉,他知道纺织厂的第二产业有着落了,他主动请战,带领职工远赴这片荒山。
这里条件确实艰苦,但是有了厂房改造的前例,所有人都信心十足。白天,他带领职工修剪果树、清理杂草、硬化道路、建果库,累了蹲在地上歇一歇,渴了就喝口自带的凉水。晚上,他挑灯书写核桃园的发展规划,累了就起来走走,困了就喝杯浓茶清醒一下。核桃园的职工说,常常一觉醒来,刘厂长屋里的灯还亮着呢!为了让核桃园尽快形成规模,刘跃进带头成立了宜君聚龙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申请了“宜君牌”商标,还亲自到北京农业科学院邀请核桃专家来合作社亲自指导。
如今,合作社已建成良种核桃1000亩约2万余棵,且全部挂果,有优质大枣、苹果、桃、杏及其它干鲜杂果数十亩,还建设了占地5亩的标准养殖场一处,圈舍800平方米,晾晒场1200平方米。在帮助职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核桃园周边老洼窝和寺沟村的百余户村民开展果业种植。刘跃进说:“预计各品种进入盛果期后,可年产宜君牌优质核桃20余万斤,其它鲜杂果数万斤。”累累硕果,就是他和职工们生活的保障和希望。
排忧解困,供销情结凝人心
刘跃进一路从基层走来,深知有收入、有产业是厂子生存的条件,职工人心聚拢才是厂子长久发展的基石。上任伊始,他就为自己立下了“三必到”原则:职工住院,他必到医院探视;职工家有丧事,他必上门吊唁;职工新婚嫁娶,他必到场恭贺。
不仅要“三必到”,刘跃进说,职工如有实际困难,就算再难、再麻烦都要把它解决了,“因为我是他们的厂长”。纺织厂曾先后接收了多名军转干部,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等多种原因,军转干部的待遇不尽相同,这引起了部分军转干部的误解和不满。纺织厂60多岁的军转干部、退休职工杨金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让他能更安心地生活,刘跃进十多次上门和他谈心,谈党的政策,也谈心理调适,谈将来的规划,经过刘跃进的耐心劝说,杨金师终于理解了政策,安顿了下来。
除了“劝”,还要“做”。刘跃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杨金师切实帮助。自2008年以来,每到冬季来临,刘跃进就惦记着要给他解决取暖问题;逢年过节,刘跃进也不忘亲自上门慰问。杨金师感动地说:“刘厂长对我实在太好了,不光关心我,关心我的家属,就连我儿子租住的房子洗手间漏水,他也派人修理。只要有他在,我们就安心。”拿职工的话说,这“三必到”厂长,硬是一步步走到了职工的心坎里。
有人说,刘跃进挽救了厂子,却“荒废”了自己,凭他的才干,如果单干,早就发家致富。而刘跃进却不以为然:“渭河水养育了我,党组织培养了我。作为一个供销合作社人,为供销合作事业奋斗终生是我终生的追求。”30多年了,刘跃进已经习惯了供销合作社人这个身份。他说,要把这个身份一直延续下去。
人物档案
刘跃进,一名在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奋斗了30余年的老职工。1981年参加工作后,他站过柜台,跑过采购,在基层供销合作社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和热血。2007年,他担当起陕西省供销纺织厂生存与发展的重任,面对这个几近分崩离析的纺织企业,身先士卒,锐意改革,将企业重新带上发展正途。几年来,纺织厂效益逐渐好转,人心再次凝聚。在职工眼里,他是一位好厂长,更是一名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