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自身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总社主管社团改革发展十周年情况
总社现有主管社团14家,其中行业协会12家、学术性社团2家。总社主管社团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机构改革成立起来的,2004年初,总社党组、理事会作出深化主管社团改革的重大决定。
10年来,社团改革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社在社团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提升了社团服务水平。10年来,总社始终高度重视社团工作,召开了两次全国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工作会议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意见 》。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在社团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总社成立了社团管理部,负责指导社团业务发展和管理服务工作;建立社团管理部党委,以党建带动社团业务快速发展。二是业务指导。建立社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编发《社团动态》,为社团交流工作学习经验搭建平台;建立社团管理部干部联系社团工作制度,实行“分类指导、一会一策”;开展社团工作人员全员培训和专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主管行业协会市场化发展的意见》,指导社团以机制创新带动自身拓展职能、提升服务、加快发展。三是监督管理。制定系列规章制度,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对协会负责人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四是协调服务。积极与民政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沟通协调,帮助社团申请专项资金和财政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先后4次组织8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推动主管协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另一方面,总社主管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向政府建言献策,积极承接委托任务。10年来,主管社团向中办、国办报送重要信息近500条,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达40多次;参与制定、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多项;为行业争取到政策性支持资金数十亿元,承担各种项目资金1.3亿元,促进了行业发展。增强服务能力,引领行业深入发展。近年来,协会每年举办博览会、展销会等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近100次,累计为行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18万人次,发布市场分析报告等60余篇,发布中国棉花、中国尿素、中国羊绒等价格指数13个。扩大国际和地区交流,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棉花、食用菌、茶叶和畜产品协会加入国际同业组织,提高了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话语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进系统社团联合发展。截至2013年末,全系统各类社团组织16796个,会员281.3万个(人)。二、自身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自身定位和服务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会员开始把社团当作“会员之家”。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服务基础不断夯实。适应市场和会员要求,按照产业链的客观需求,拓展、延伸社团职能。由过去主要是流通领域的会员向生产、研发等领域延伸。组织规模快速扩大,行业覆盖面不断提高。成功申办了两家中字头协会: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和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在全国性社团评估中成绩显著,棉花协会获得5A等级,茶叶、蜂产品协会获得4A等级,果品、食用菌、日杂、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供销学会获得3A等级。
目前,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为社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把社团工作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紧密融合,推动社团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快速发展。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打造服务品牌 推动行业发展
截至2014年6月,会员总数达2493家,是2004年的3.5倍(未计除名部分)。
会员年销售总额占全行业的70%以上,茶叶资源控制率占全国60%左右,目前总资产2323.80万元,是2004年的10倍。
被民政部评定的4A级社团组织、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0年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围绕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茶叶行业,逐步承担起全国茶叶行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的广泛认可,初步建立起决策民主、制度健全、服务高效、网络健全的服务体系。
深化协会改革,建立制度管理。协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全员签订合同及工作责任书,试行部门绩效考核;完善议事机制;建立和调整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巩固传统业务,夯实发展基础。协会重点吸收有知名度的企业和新兴产业链各端,提高产业服务的覆盖面和号召力;在业内开展国家授权的信用等级评价、驰名商标推荐等工作;加强会员管理,完善服务网络。会刊《茶世界》已被业界公认为最权威的专业期刊;其网站搭建了会员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众多信息服务和在线产品;微信、短信、会员群等方式保证着协会与会员的联络畅通。协会主持了多项专业培训;自主编写了培训教材,设计并制作了培训课件与评审用具;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先后培养了万余名专业人才;还应邀赴人民大会堂为全国两会及重要外事会议服务。
创新工作机制,打造服务品牌。协会完成民政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民委、农业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委托或交办的30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发布茶叶价格指数。自2009年起在全国首次推出《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每年一次,目前已连续出版5期。组织成立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出版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南》,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创办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总结茶业年度工作、发布信息及表彰的同时,举办经济形势分析和行业热点专题报告会。加入国际茶委会后,与众多涉茶国际组织建立了信息互换机制;提高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协会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茶业展,连续三届累计参会人数超过20万人次、成交额突破17亿元。
主动牵头组织,化解行业危机。2004、2007、2008年,协会分别就茶叶市场经营问题、媒体负面报道、南方严重冻灾和汶川地震等涉茶危机,组织行业妥善应对。特别是2012年,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布农残报告所引发的公众消费恐慌,赢得了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赞誉。
中国棉花协会
行业代言人 政府好帮手
会员市场份额占75%以上,70%以上的会员由植棉大户及棉农合作社组成。
带动了90%以上产棉省区、60%以上产棉县市成立了棉花协会,形成全国棉花协会行业网络。
2009年,成为民政部全国首批13家5A级行业协会之一。
完成“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棉花贸易规则”、“中国棉花”品质证明商标等一系列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
10年来,中国棉花协会在参与宏观调控、争取行业政策、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通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完成了“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棉花贸易规则”、“中国棉花”品质证明商标等一系列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
参与宏观调控,争取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棉花宏观调控联席会议”成员,协会在调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10余年来,协会向国务院报送产业政策报告15个,国务院领导批示20多人次,促进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惠及棉农、流通、纺织各个环节。
反映会员诉求,当好行业代言。协会积极反映业内诉求,当好行业代言。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利益受损时,及时上书国务院,出台收储保护政策;当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阻、纺织行业运行困难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了降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在连续3年收储,流通企业面临发展瓶颈时,及时建议国务院将骨干企业纳入宏观调控,为骨干企业大单交储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制定全国棉花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棉花流通现代化进程。
推广“中国棉花”,促进产业升级。为推动棉业可持续发展,协会注册了业内第一个品质证明商标“中国棉花(COTTON CHINA)”,免费开展授牌及推广服务。目前获得授牌产品贯穿整个产业链,受到业内和社会肯定。
建立预警系统,服务行业与政府。协会于2005年建立了 “中国棉花预警系统”,设立8000个监测点,建立了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棉业数据库,涵盖产业各个环节,免费为行业提供服务。预警系统建立后,发布的价格指数、行业快报、气象报告和形势月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棉农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获得了国际机构认可。
制定贸易规则,建立诚信体系。协会牵头制定了业内第一个棉花贸易规则《中棉协条款》,建立了行业黑名单制度;还聘请了法律顾问,培养了自己的国际仲裁员,积极为会员开展仲裁等服务,维护会员权益,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棉花仲裁员队伍。
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协会与世界各国棉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将国际合作机制化、规范化、长效化;加入了国际棉业组织,广泛参与国际棉花事务;2013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棉花协会合作委员会主席,提升了中国棉业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
当好国家助手 服务农资事业
从2004年到2013年,协会经营收入从4.09万元增加到671.82万元;净资产从75.64万元增加到701.61万元;会员从63个增加到384个。
推出《中国农资流通信息》、《农资快报》、《农资月报》、《农资市场预警》和《年度行业发展报告》5个信息产品;拥有官方微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安卓及苹果版“i农资”手机客户端5个电子社交工具。
11家骨干会员企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477.5亿元增长到2013年1380.6亿元;会员参与承担国家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的累计承储量从2005年的56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59万吨。
1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发挥了职能作用。
参与政策制定,当好参谋助手。10年来,协会积极参与国家一系列重要化肥流通政策的研究制定。呼吁国家建立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参与对化肥进口关税的研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企业出口一定的缓冲期,避免了化肥出口关税新策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建议有关部门错开淡季关税期和淡储肥期;建议有关部门对硫酸钾镁肥免征了增值税、给予化肥铁路运输优惠运价、免缴了化肥出口特别关税,确立了化肥铁路运输绿色通道地位和“小步走”调价思路;参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放开化肥市场价格政策以及肥料和农药管理条例的研究修订,关于增设农资经营准入门槛、不对化肥经营设置有关经营许可等建议被采纳。
把握市场走势,及时建言献策。多年来,协会在市场波动关键节点,及时提出政策建议。2007年上报《近期高浓度磷复肥市场情况的报告》,2008年上报《调整改进当前化肥储备制度增强国家化肥调控能力的建议》,2010年上报《灾害天气引发化肥淡储亏损承储企业呼吁补贴》,均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时,2012年建议增加淡储企业储费补贴,国家增拨2.78亿元贴息资金。
提建议报信息,服务宏观调控。协会每年都多次参加农资会议,充分反映供销合作社和行业的意见;筹办全国化肥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时准确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行业信息,多次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
强化行业研究,升级信息服务。为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协会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开展行业知名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百强评选,该排名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淡储招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发布中国尿素、磷酸二铵、钾肥批发价格指数和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编发农资月报、快报、专报等电子产品,为行业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产销对接。通过举办一些列活动,发布诚信报告,有效推进了行业自律;承担了7项行业标准制定及课题研究;举办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暨农民合作社与农资供应商、农产品采购商对接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强化产业新业态 促进流通现代化
会员由219家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家,增长4倍多。
举办博览会、推介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和行业重大活动共300多次。
与2004年相比,2013年收入增长19倍,资产增长27倍,银行存款增长45倍。
10年来,中国果品流通协会通过反映行业诉求、政府购买服务、争取政策支持、开展自律维权等,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自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大力发展会员,加快建立分支机构。协会先后成立了13个分会、5个专业委员会以及烟台代表处。通过分支机构开展专项活动,拓展协会服务范围和工作职能。如咖啡豆分会开展咖啡师培训和咖啡师大赛,储藏加工专业委员会开展冷链技术培训,召开采后产业大会等。
开展“全国果品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协会启动了“全国果品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信息体系建设”,在全国果品主产区和50多个城市批发市场设立信息采集点,建立信息员队伍,开发软件系统。2012年10月开始正式发布苹果的收购价格和批发价格。去年增加了脐橙、蜜橘、葡萄的价格发布,今年再增加梨、香蕉、猕猴桃的价格发布。目前,已经形成定期发布收购价格和批发价格,每周有快报、每月发布价格指数的信息服务动态。所发布的信息成为市场价格的标杆和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
积极发展果品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果品流通现代化。近年来,协会重点抓住果品连锁超市和电商这两种新型业态,连续两年举办中国果品连锁企业及电商高峰会。及时成立连锁超市及电商分会,把百果园、果多美、淘宝聚划算、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等新兴企业吸收到协会中来。参与成立了第一家苹果电子交易市场和苹果拍卖市场;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果业发展基金,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果品现代流通。
服务党和国家对台工作大局,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果品行业的交流合作。协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采购台湾丰产滞销水果,维护了台湾水果市场价格的稳定和果农利益。参与制定采购台湾农产品有关政策和亏损补贴办法,落实补贴资金。积极推动两岸水果的正常贸易,目前会员企业经营的台湾水果占两岸水果贸易总量的85%以上,政策性采购任务90%是由会员企业完成的;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从2005年的3100多吨,增加到2013年的25000多吨,增长7.9倍。开展对台考察、商贸活动80多次,完成了《海峡两岸果品产业比较与贸易研究》课题报告。2012年9月,发起成立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反映企业诉求 引领行业发展
会员数量由不到100家发展到2013年的近400家。
加工制造企业所占比重由8% 上升到50%,建立500个企业信息采集点。
争取政府委托项目22个,制定行业标准10个、国际标准1个,已经实施的5个。
创新服务方式,引领行业发展。几年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2010年起,先后承担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开展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了“服务新农村——农民工回收技能培训”,培训总数在10万人以上,创办了“海峡两岸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城市矿产”博览会、“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论坛”、“再生资源行业领袖峰会”、“国际废纸大会”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品牌展览与会议。牵头倡议建立“全国再生资源行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并成为外资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咨询机构。
建立大数据库,提供深度服务。协会建立了再生资源市场监测信息系统和信息网,建立500个企业信息采集点,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八大主要品种的市场价格指数进行发布。2013年启动、今年发布了“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排行榜”、“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和“再生资源企业经营情况报告”。这些数据不仅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服务,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扎实依据。
反映企业诉求,为行业争取政策。几年来,协会牵头为电子废弃物企业争取财政补贴政策,促进财政部于2009年起建立了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拆解补贴基金,参与申请企业资质审核,完善了工业企业生产者责任制;参与商务部报废汽车补贴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再生资源园区政策的制定;还应约派专家参与有关部委财政支持项目、“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等一系列项目的评审。10年来,通过“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项目,共为行业争取国家财政资金80亿元,其中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争取近20亿元。
主动为政府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几年来,协会接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委托项目22个。经过努力,协会已经成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离不开的智囊和咨询机构,在涉及到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重大政策出台时建言献策。同时,2010年以来,协会制定行业标准10个、国际标准1个,已经实施的5个。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
开拓创新谋发展 助力产业新征程
会员由原20多家发展到240余家。
协会分支机构由1个增加到5个。
银行存款由原来的12万元增长到230多万元,总资产超过了250多万元。注册资金由10万元增加到150多万元,经济实力增长20多倍,会员增长10多倍。
10年来,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精心打造全国性行业品牌会议,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对《畜产品经济信息》月刊进行全面改版,发布“中国羊绒价格指数”和“中国肃宁毛皮原料价格指数”;开拓和深化与国际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增强企业自律经营意识;树立行业示范典型,举办各类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组织修订畜产品行业标准;积极推进畜产品流通方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各强势行业组织的夹缝中寻求出路。协会于2005年11月起草了建议宁夏自治区政府举办“首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贸易博览会”的函,并邀请了国际羊绒协会主席、相关国家驻华使节到会,博览会于2006年9月在银川举办,现在已成为宁夏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型活动。通过推动这项工作,扩大了协会在行业和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宁夏羊绒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羊绒产业集群地。10年来,协会的活动从无到有,主办、协办的各类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达数十个。
开展行业信用建设。2007年3月,针对畜产品行业不同程度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协会与鄂尔多斯等58家有代表性的羊绒企业联合发出“中国羊绒行业诚信自律经营倡议书”,拉开全国畜产品行业开展诚信建设的序幕。与10多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发起全国市场信用共建联盟,每年举办信用论坛。开展企业信用等级及诚信店铺评价,还与国际羊绒组织合作,由他们购买、检测羊绒制品,协会对问题产品进行通报和处理。多次通过报纸组织专题论坛。
树立行业示范典型。2010年11月6日协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中国羊绒、羊毛行业先进表彰大会,对羊绒行业的十大领军人物、百强企业分别进行了表彰。整理出版《中国羊绒百强企业集》和反映行业先进人物的“风采”书籍。
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协会分别于2006、2007年与国际羊绒组织、国际毛皮协会建立联系。于去年底获准加入了国际毛皮协会。协会只需交纳500镑年费,国际毛皮协会从今年起每年会给协会百万元左右项目经费,现到账近20万元,为协会更好地开展行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