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景况,可以用“备受关注、备受议论”来形容。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反思和调整的机会。银行业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囚徒”困境。
困境之一:操作习惯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银行业GDP情结重,反映在规模和考核导向上就是随意性和短期化。下指标、分任务、冲时点、上规模是常事,人为制造的波动不仅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还容易诱发管理者的不审慎经营不合规操作。
困境之二:风险偏好与效益至上的矛盾。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这符合市场规律,不同银行有自己的选择。但遗憾的是,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在现实执行中常常会走偏,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资金的虚拟化,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在“空转”。
困境之三:身份识别与角色定位的矛盾。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要追逐利润,这是它的自然属性;作为社会企业,要服务民生,这是它的社会属性。可为什么民众对银行颇有意见?甚至有些人指责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这说明银行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自身的逐利性与民众的包容性发生了错位。
要走出“囚徒”困境,银行需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档期,银行业不能脱离国情,应顺周期而行,不能搞弯道超车。虽然有人鼓吹要敢于逆周期布局,但事实上成功的概率极小。因为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一流的战略思维、超强的执行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应将着力点放在“做实”上,宁愿速度慢点,也不要走偏。否则,倘若中国银行业迎来整合潮,一些片面追求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银行可能会被淘汰出局,当然一些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小额贷款公司也会首当其冲。
二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风险有累积过程,也有释放过程,既不要奢求与风险绝缘,更不能无视风险的存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剩产能的退出、国家政策的改变,经济会减速运行,且会维持一段时间。一批企业会倒下,不良贷款会增加,盈利能力会下降,但对银行业来说,这恰恰是检验经营管理能力的时刻。银行业是否具备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困难时期才是试金石。在当前,银行业要当好政府的助手,将风险变成机会,以信用为载体,下好资金棋局。银行应拿出诚意,将贷款门槛放低些,将担保链慢慢拆开,让符合条件的个人、企业、政府的合理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共渡时艰。国家应引导和鼓励银行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任何一种创新产品的推出,都有其局限性,既不能盲目相信,更不能作为风险转嫁的工具。如联保贷款,刚推出时是一种创新,可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难道联保贷款已经过时,一切需推倒重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过度的迷信到彻底的否定,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上,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联保贷款的清算,而是跳出各自的利益束缚,看看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如企业,一味地指责银行是徒劳的,仔细盘点在房地产、股权、应收账款、出口退税等方面是否有潜力可挖,增加抵质押的比重。如银行,不要只盯着企业的资产不放,更不能奢望将好企业一网打尽,应主动让利,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不是如何增加利润,而是各方坐下来将打碎了的诚信进行修补,以时间换空间,减少阵痛。特别是银行,应立即行动起来,对贷款企业要进行彻底排摸,结合宏观经济走向和绿色信贷发展的需要进行分类处置:对好的企业进行“松绑”,让它跑得更快些;对一般的企业,继续支持,让它无后顾之忧;能扶持的企业,则让利止血,给它喘息机会;对于彻底无望的企业,就交给市场处理,该退出的退出,该核销的核销。
对银行来说,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性和定力。其实,经济金融生态的稳定,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银行更应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多点实在,多点担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否则,区域性经济金融生态真的毁了,银行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