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过后,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张楼村种粮老把式张汝征拿着1776元钱来到茌平县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对合作社理事长马思建说:“我家那24亩玉米是种或是耩,都包给你了啊!”
老把式把地交给丰源,就是冲着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全程服务来的。今年,在茌平有不下万户的农民把土地交给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共有17万亩的玉米种植单。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前身是茌平县郝集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中心,一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在农民中有很好的声誉。2008年,为适应农民的需求,茌平县郝集供销合作社成立了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尤其近几年在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下,合作社找准切入点,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服务范围已辐射至8个乡镇。
夏种前种、肥、机、人四到位
夏种前,马思建赶早去了趟禹城市海伦王农机具厂。拉回来一些大家伙——10台补水式播种机和定做的15台喷杆式喷雾机。
补水式播种机是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今年主推的播种法,省工、省肥、出苗率高。喷雾机是为3万亩“政府买单”的玉米喷除草剂项目准备的。今年,茌平县试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中标。但大型喷雾设备遭遇无大马力车头的困境,马思建特意定制了适合“小马拉大车”的喷雾机。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主打的是玉米种植服务。麦收前,他们要做好夏种前的一切准备。
听说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来送玉米种,不少村民早早地就等在茌平县冯屯镇庄稼医院里。
见老板娘王爱东下车(王爱东是茌平县郝集供销合作社职工,一直在供销合作社工作,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很有研究。目前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与马思建是两口子),王相村秦玉香上前拉住她:“爱东,去年俺家西三亩地淹了,今年俺想种抗淹的品种。”
王爱东“种子服务一块卖”:“嫂子,你家地零散,家西3亩和坝上2亩多,你用‘登海605’,剩下那20亩保肥能力强,你选‘迪卡607’,再用种肥同播技术,去年咱试验田里的产量达到1789斤。”
听她解释得如此详细,咨询的人更多了。
“俺跟着丰源干了五六年了,他们有最先进的技术,卖种子送质量保障卡,有病害随时来指导,家里20多亩地玉米在小年份都能打1300斤。”合作社成员西封村种粮能手范秀英对记者说。
夏种前那段时间,王爱东每天都要回答上百个这样的问题。“种子要到位,化肥要到位,机械要到位,人员要到位。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时间不等人,十几万亩的地更等不得。”王爱东说,麦子一天天变黄就像沙漏倒计时,“这几天合作社忙得连轴转。像今天,合作社就分了四路,老板马思建去拉机器,门市上发种子化肥,播种机维修和组装,4个乡镇经销点的3500亩种子配送。”
全程服务17万亩非流转地
“农业的根本还是在科技,合作社就应该走在科技的前列。”马思建说。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2008年筹备之初,就引进玉米单粒播种技术,是聊城市首家。原本一亩地下七八十斤玉米种,改为单粒播的只需要30斤。那年,马思建卷起裤腿跟在播种机后面,测株距、调深浅,成功发展单粒播面积300亩,使玉米平均亩增产150斤左右。2009年,在茌平成功推广 6000余亩,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2010年达到3万亩。同时,引进玉米种肥配套、种肥同播技术。经过几年发展,玉米单粒播种、种肥同播在茌平范围内已经普及。
这几年,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吕庄村、王营村等地建起5个百亩示范方,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施肥,采用高产品种,推广深松施肥、种肥同播以及种肥水同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劳力投入,最终达到科学高效种粮的目的。去年举行的“粮王大赛”,示范方中打出了1851斤的高产。
种子、化肥、农药、技术、农机“五环节”,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都可提供科学服务。一次性每亩缴纳20元入社的农户,还可享受农资优化、定期培训和年终分红,非入社成员各环节可自由选择。农机入社,则是农户出资,合作社负责培训、维修、提供面积、结算全程服务。
在农户眼里,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就是高产和省工的代名词。据统计,去年同时选择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三项以上服务的农户,亩产平均提高了200斤。除此之外,入社的成员年终获得每亩15元的盈利分红。
今年,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花7.8万元购置了一台国内最先进的深松种肥同播机,智能控制等深度播种,大大提高了出苗率。由此,358户农户、1.2万亩土地、436台农机入户在丰源“门下”,签订购种、种植、喷药等各项服务合同达到17万亩。马思建们成为17万亩非流转土地的“大管家”。
人才资金是关键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虽然实现了规模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距。为此,茌平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林庆玉先后两次带领合作社成员去先进县市学习。5月27日,县里把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上报为“省级示范社”,既是对他们的肯定,也让他们看到了差距。
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人员还不够专业。“去年招了一名专业会计,三个月就把账目理清楚了。今年又招了一名学企业管理的大学生,对合作社帮助很大。”另外,农口专业人才也不好招。马思建坦言,合作社在农村,干的是农活,服务的是农民,风吹日晒,没有吃苦精神和为农情怀的人不会干。“我这里工资开到5000元,还没招来人呢。”
资金也是个麻烦事。今年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签下的17万亩种植单,51万斤种子需要870万元,而且从订购种子到下播有半年的周期,合作社支付起来很吃力。“十户联保贷出来40万元,20万元支农贷款等了两个月,年前大批量订货的时候,合作社的家底全拿出来还不够。”马思建说,“我们只好靠合作社的信誉,采取订种子优惠的方式先收一部分钱。”
除此之外,合作社要发展,需要建成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丰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打算建规范的土壤化验室,新农村建设后晾晒场缺乏以及种粮大户都需要快速粮食烘干设备,农机库、粮食库也不可缺少,要建齐这些,是笔不小的投入。
经过6年合作社的摸索,马思建认为,农业走合作社的道路,是项大有作为的事业,但很弱势。“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需要政府扶持,特别是在资金和先进技术上,合作社对先进技术信息很渴望但不能及时获悉,希望时常有专家来给我们讲课。”
本栏目由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