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已经老套,但我还是想追寻一下旧日的茶馆到底是怎么样的。上人艺剧院看一场老舍的经典《茶馆》是一个办法,不过这毕竟是艺术作品,且重点不在茶馆本身。这不,前几天淘到一本介绍旧时无锡的书,其中介绍彼时江南茶馆经营的真实情况,可以带我们回到过去,去喝一杯七八十年前的茶水。
据这本书介绍,旧时无锡崇安寺一带五方杂处,茶馆林立,民国年间有十家著名茶馆,各具特色,咱们一一道来。
昇泉楼茶馆茶客众多,且分成明显的不同阶层和行业。沿楼窗七八张台面常坐的是介绍房屋租赁及房产买卖的掮客。在这块茶楼就有房地产交易所的味道了,每日交易,风雨无阻。另有一两张桌台是专给卖秘方草药的。东面有几张桌子是木匠帮的茶会,谁家桌椅板凳坏了就上这里雇工。靠后面是专门“吃讲茶”的地方。所谓吃讲茶就是平息事端的,遇上敲诈勒索也到这里解决。按无锡习俗,全部茶资由理亏一方承担。
出了昇泉楼,往东有家茶馆叫“逍遥游”,建筑讲究,环境优雅。一般下午两点才开始有殷实中产或无事遗老来此消磨时光,里面还有间麻将密室。这里是当时最高级的茶馆,一般人不来,只有古董字画掮客来兜生意。
新万兴老茶馆,年代久远,房屋破旧。但店主生财有道,沿街敞屋给平民喝早茶,后面几间兼做熟面店,晚上充作书场。这里随便两个人可以拼一壶茶喝,所以人流不断。
南面是万松院茶馆,一排敞屋十多张方台长凳,那些进城的乡客常在此歇脚。时间久了,有些农民就把乡间带来的土产手工艺品在此出售;靠里有间大敞厅,一些商店主和破落子弟常在此吃早茶。茶馆备有洗脸漱口的面盆毛巾,早上先送上洗脸水、漱口水,然后坐下吃茶,接着会替茶客到隔壁饭馆叫来大肉面,他们吃好才开始喝茶聊天。
“玉和轩”茶馆靠近一间小学,单开间楼面不大,但很整洁。这里常来两类人:约客人谈生意的老板,还有就是约男女双方家长来做媒的媒婆,都需要这里安静整洁的环境。
再向南是孙记茶馆和三万昌茶馆,都是沿街一排平屋,提供给小商小贩在此买货卖货。春季有卖黄雀、蜡嘴的,秋季卖蟋蟀等秋虫,每有斗蟋蟀总引人围观,十分热闹。这三万昌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除卖茶外,夜间茶台拼成床铺,供应一条被子,给外来旅客提供实惠的住宿;二就是当年瞎子阿炳也常向三万昌借一条长凳,在茶馆门口卖艺。《二泉映月》应该最早就在这里奏出的吧。
长兴楼两开间楼面,最初是苏北的泥水匠在这里形成一个茶会,在此接谈房屋维修活,因为成行成市,还代购建材,承接小型建筑工程。到后来不知道怎么又成了专供围棋棋手对弈的场所了,不闻人语,但听落子。
观前街中段有个蓬莱茶馆,1930年代开设,内部设备比较新式,有靠背藤椅,不用茶壶用玻璃杯。茶客中有一大帮人是县政府和警察局的人,每天必到此叙谈,密议办案线索或者分赃,因此一般知道门道的正经人是不来此喝茶的。但报馆的人当年为获得新闻或者线索,往往一大早就在这里等着。抗战初期,汪伪政权在无锡的骨干分子一个叫钟季鹤,一个叫吴正荣,被锄奸团盯上后,就是在他们喝茶出来,先后在观前街被当场击毙。
再东面有家雅叙茶馆,比较老式,是红白喜事和厨子行当的聚会地,他们每天在此相互联系,互通消息,按门头分工接生意。
这旧无锡的十家茶馆逛完了,有没有品出些滋味儿?
之所以想穿越,是因为上次采访中茶协常务副会长王庆,聊起当今茶馆业的现状,他说:过去旧时代的茶馆各式各样,不论是什么档次,都有面向大众消费水平的,并且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经营生存之道。为什么现在的茶馆反倒脱离了大众市场,弄得普通老百姓不敢进、喝不起?我觉得要想讨论中国茶馆业的问题,恐怕还得从自身找找原因。
找不到原因,就照照镜子,从民国时候照起。还可以从《沙家浜》中找找差距。你看人家阿庆嫂,肩负地下党交通联络、抗日大业之重任,但仍能把茶馆开得像茶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排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
现在全中国的茶馆几乎都可以叫“会所”了,尤其北上广发达地区,拼命往“高大上”贴靠,置普罗大众与不顾,大妈大爷们只好去广场跳舞,还跳出些“社会对立”。王庆说,四川等地的茶馆还葆有古风,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普及到其他省份!但愿亲民、古朴的茶馆可以开遍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