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6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家电院最新通报的实验结果表明
洗衣机能效虚标超20% 专家称出台退出机制或严管


 

    本报讯 (记者 贾书哲) 进入夏天,洗衣机使用频率更高了。与此同时, 洗衣机能效虚标的现象并没有因为新版能效标准的实施而杜绝,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6月20日,中国家电院最新通报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洗衣机市场虚标能效的产品所占比例可能已经达到20%或者更高。为此,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相关领导,及三星电子、博西华电器、惠而浦、青岛海尔、合肥荣事达、合肥美的等洗衣机生产企业的代表就如何杜绝能效虚标,让消费者真正购买并使用到较高能效等级的洗衣机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鲁建国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家电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价格战的同时,产品能效标识成为企业在竞争取得优势的主要手段。

    据了解,我国洗衣机新版能效标准GB12021.4-2013《电动洗衣机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级》于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与旧版本相比,新能效标准被认为是我国洗衣机行业有史以来最严苛的能效标准,大幅提高了能效准入门槛:波轮式双桶与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能效提高2个等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原1级能效降为门槛级别5级。另外,新标准在洗衣机水效限定值和洗净比方面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自新版能效标准实施以来,有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按新标准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并调整相关程序和零部件,使得产品达到了较高的能效等级。但仍有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企业,不在技术上多投入,不按新标准进行调整,仍然采用旧版标准能效等级标识,或者虚标能效,存侥幸心理,期待逃避市场监督。

    实际上,洗衣机能效虚标的做法由来已久。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综合业务部主任张仁生认为,目前我国洗衣机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近亿台计的产能和6600万台的销售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增加市场份额相互压价,导致整个行业合理利润的流失,众多企业在降低成本上疲于奔命,却无暇推动产品的技术更新和质量提高,陷入了生存还是发展的矛盾怪圈。产品的同质化和竞争手段的单一更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危机,一些企业为增加市场份额不惜铤而走险,能效虚标严重、洗净比低、漂洗性能下降以及行业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成为突出问题。这些不仅扰乱了行业正常健康的发展秩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和市场情况表明,与2004版洗衣机能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技术指标提高了20%左右。考虑到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很少会有满载的情况,因此在计算方法方面,新版本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50%额定负载的试验,使得洗衣机能效更接近于实际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能效虚标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是把能效从低标高,例如三级能效标注为二级能效;另一种是虚标洗衣机容量,例如6.5公斤标注为7公斤。洗衣机的洗净比、容量等具有一定隐蔽性,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来辨别,这也为一些企业进行能效虚标提供了可乘之机。

    张仁生指出,  企业对洗衣机进行能效虚标的通常做法是将洗衣机能效等级或洗涤容量标高的竞争做法是不可取的,企业应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度,从而增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对于产品的漂洗问题,企业在关注洗净比、用电量、用水量的同时,同时也必须关注含水率和漂洗性能的要求。此外,GB 12021.4-2013《电动洗衣机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级》虽然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但能效检测并不强制企业到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验,也是导致目前能效虚标乱象的一个原因。

    来自业内的优秀企业代表也纷纷就洗衣机能效问题发表了自己意见。他们认为,能效虚标现象是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自信的表现,更是欺骗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行为。作为洗衣机企业,应当专注于完善自身技术研发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树立优质品牌形象,以身作则,为洗衣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鲁建国表示,针对家电行业在能效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针对洗衣机产品能效虚标的惩罚机制,具体措施将包括对虚标产品处以数倍于产品售价的罚款、要求涉事企业整改甚至勒令退市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层面的监督抽查,摈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舆论和消费者监督意识。消费者要想买到货真价实的洗衣机首先要选择大品牌产品,其次在对数值有怀疑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卖家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当然杜绝能效虚标主要靠企业自律,企业要用自己的诚信赢得消费者,从而达到净化行业、瘦身行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