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这次“定向降准”有两个意外: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被纳入了降准对象;二是部分银行通过加强沟通争取到降准政策。央行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前,允许商业银行参与讨论与沟通,这在以往的货币政策调整中并不多见。
6月16日起,央行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百分点。商业银行之外,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应下调。
央行为这次“定向降准”划定了量化标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即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应该说,这样的标准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这次“定向降准”,仍然有两个意外:
第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被纳入了降准对象。6月9日,央行对外宣称,按照上述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这其中仍然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踪影。但今天已被证实的消息称,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均被定向降准0.5百分点。据初步测算,这3家银行预计释放流动性350亿元。
第二,部分银行通过加强沟通争取到降准政策。以往调整货币政策,从来都是央行通过一纸文件,直接予以调整,没有商业银行置喙的余地。而这次,据说是相关银行主动加强与央行沟通,说明各自小微企业贷款已经符合央行标准,并在沟通之后提交了正式的申请文件。央妈呢,也一改过去威严逼人的态度,从善如流,决定将“定向降准”范围扩大到股份制银行。
其实,意料之外,也有必然。央行为这次“定向降准”划定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涉农贷款的新增和余额达到50%、30%,二是小微贷款的新增和余额达到50%、30%。这两条标准,只要达到一个即可,这也是央行事先明确说明的。涉农贷款的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农商行和农合行。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所以被纳入降准范围,应该是因为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央行划定的标准。当然,大量城商行获得降准政策,也应该是符合小微企业贷款这一条标准。
真正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央行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前,允许商业银行参与讨论与沟通,这在以往的货币政策调整中并不多见。诚然,央行在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会通过多种方式争取相关方面包括商业银行的意见,但一旦政策明确之后,极少因为银行方面的意见进行调整。
随着又一轮“定向降准”的实施,很多人士开始对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独立性表示了担忧。在我看来,这样的担心多少有点杞人忧天。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处于历史高位,下调的空间本来就很大。调或不调,也不完全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松或紧。定向微调,为部分地区和企业释放一些流动性,是为了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即使货币政策的松紧有所变化,我觉得只要符合经济发展需要,也完全正常。
其实,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非常规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一个改革转型期,还没有达到实施传统货币政策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的经济条件。
所以,接下来,央行还会采取多种方式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手段和方式还可能是非常规的。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三期叠加,形势复杂。如此,我们对于货币政策上,本来就应该保持适度的松紧――“松”是为了给经济增长留出适当空间,“紧”则可以倒逼资金从不合理的地方逐步退出。
此外,“定向降准”还可以有所创新,比如扩大到个人住房贷款领域。今年来,央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通过开会、讲话等,多次呼吁和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首套房贷的支持力度,但似乎收效甚微。光喊话是不够的,希望监管部门拿出点真金白银,让商业银行真正有动力去做好对首套房贷的支持才是正道。这其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对个人住房贷款发放较多的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